Search This Blog

Monday, December 19, 2011

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http://voxeu.org/index.php?q=node/6335


Yuqing Xing
10 April 2011

Print Email
Comment Republish

What can the iPhone tell us about the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is column argues that current trade statistics greatly inflate the value of China’s iPhone exports to the US, since China's value added accounts for only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the Apple product's price. Given this, the renminbi’s appreciation would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global demand for products assembled in China.

At the centre of global imbalances is the bilateral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Most attention to date has been focused on macro factors and China’s exchange-rate regime. Little attention, however, has been paid 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 of economies an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that have reversed conventional trade patterns, transformed the implications of trade statistics and weake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exchange rates on trade balances.

Today’s trade is not that experienced by the British economist David Ricardo two hundred years ago (Grossman and Rossi-Hansberg 2008).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define clearly where a manufactured product is made in the global market. This is why on the back of an iPhone one can read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 In this column, I use the smartphone in your pocket to argue that current trade statistics have distorted the reality of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would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imbalance.
How iPhones are produced

The iPhone is designed and marketed by Apple. Apart from its software and product design, the production of iPhones primarily takes place outside of the US. Manufacturing iPhones involves nine companies, which are located in China, South Korea, Japan, Germany and the US (Table 1). All iPhone components produced by these companies are shipped to Foxconn, a Taiwanese company located in China, for assembly into final products and then exported to the U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By any definition, the iPhone belongs to high-tech products, where the US has an indisputab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hina does not domestically produce any products that could compete with it. However, the iPhone trade pattern is not what is predicted by either the Ricardi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or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iPhone illustrates how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functions, why a developing country such as China can export high-tech goods, and why the US, the country that invented the iPhone, becomes an importer.

Table 1. Apple iPhone 3G’s major components and cost drivers

Manufacturer

Component

Cost
Toshiba (Japan)

Flash Memory

$24
Display Module

$19.25
Touch Screen

$16.00
Samsung (Korea)

Application Processor

$14.46
SDRAM-Mobile DDR

$8.50
Infineon (Germany)

Baseband

$13.00
Camera Module

$9.55
RF Transceiver

$2.80
GPS Receiver

$2.25
Power IC RF Function

$1.25
Broadcom (USA)

Bluetooth/FM/WLAN

$5.95
Numonyx (USA)

Memory MCP

$3.65
Murata (Japan)

FEM

$1.35
Dialog Semiconductor (Germany)

Power IC Application Processor Function

$1.30
Cirrus Logic (USA)

Audio Codec

$1.15
Rest of Bill of Materials

$48.00
Total Bill of Materials

$172.46
Manufacturing costs

$6.50
Grand Total

$178.96

Source: Rassweiler (2009)
iPhones and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The shipment of the ready-to-use iPhones from China to the US is recorded as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Using the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 $178.96 as the price of the iPhone, China’s iPhone exports to the US amounted $2.0 billion in 2009. Assuming that the parts supplied by Broadcom, Numonyx and Cirrus Logic, valued at $121.5 million, were imported from the US the iPhone alone contributed $1.9 billion trade deficit to the US, about 0.8%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Table 2).

On the other hand, most of the export value and the deficit due to the iPhone are attributed to imported parts and components from the third countries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China. Chinese workers simply put all these parts and components together and contributed only $6.50 to each iPhone, about 3.6% of the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 (e.g. the shipping pric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measuring trade credits all $178.98 to China when an iPhone is shipped to the US, thus exaggerating the export volume as well as the imbalance. Decomposing the value added along the value chain of the iPhone manufacturing suggest that, of the $2.0 billion iPhone export from China, 96.4% is actually the transfer from Germany ($326 million), Japan ($670 million), Korea($259 million), the US ($108 million) and others ($ 542 million). All of these countries are involved in the iPhone production chain.

If China’s iPhone export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value added, i.e., the assembling cost, the export value as well as the trade deficit in the iPhone would be much smaller, at only $73 million, just 3.6% of the $2.0 billion calculated with the prevailing method (Table 2). The sharp contrast of the two different measurements indicates that conventional trade statistic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rade wher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determine cross-country flows of parts, components, and final product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recording trade has failed to reflect the actual value chain distribution and painted a distorted picture about the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 The Sino-US bilateral trade imbalance has been greatly inflated.

Table 2. iPhone trade and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Year

2007

2008

2009
iPhone Sales in the US* (million Units)

3.0

5.3

11.3
Shipping Price/unit**
(the US dollar)

229

174

179
China’s Export to the US in iPhone (million US dollar)

687

922.2

2,022.7
China’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in iPhones

N/A

N/A

1,901.2[1]
China’s iPhone exports to the US based on value added ( million US dollar)

19.5

34.35

73.45
Value added / total exports

2.8%

3.7%

3.6%
China’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in iPhones based on value added

N/A

N/A

73.45[2]

Sources: * Hughes (2010); ** Rassweiler (2009)
[1] When calculating trade deficits between PRC and the US in iPhones, we assume that all parts supplied by Broadcom and Numunyx were imported from the US.
[2] The parts provided by Broadcom and Numunyx are shipped back to the US within the ready-to-use iPhones. They are “round tripping” exports, which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actual exports in the value-added approach.
iPhone trade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Many believe that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would be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Appreciation proponents ignore the fact that the appreciation can only affect a small portion of the cost of made/assembled-in-China products. If the renminbi appreciated against the US dollar by 20%, the iPhone's assembly cost would rise to $7.80 per unit, from $6.50, and add merely $1.30 to the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s. This would be equivalent to a 0.73% increase in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s. It is doubtful that Apple would pass this $1.30 to American consumers. Even a 50% appreciation would not bring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 as the appreciation would only affect the assembling cost. Therefore, the expected pass-though effect of the renminbi’s appreciation on the price of the iPhone would be zero and the American consumers’ demand on the iPhone would not be affecte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would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Could the iPhone be assembled in the U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US workers and firms are capable of assembling iPhones. If all iPhones were assembled in the US, the $1.9 billion trade deficit would not exis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reasons for Apple to use China as an exclusive assembly centre for iPhones. One is competition, the other is profit maximisation.

The gross profit margin of the iPhone was 62% when the phone was launched in 2007, then rose to 64% in 2009 due to reductions in manufacturing costs (table 3). If the market were perfectly competitive, the expected profit margin would be much lower and close to its marginal cost. The surging sales and high profit margin suggest that the intensity of competition is fairly low and Apple maintains a relative monopoly position. Therefore, it is not the competition but profit maximisation that drives the iPhone’ s assembly to China.

Table 3. Profit margin of the iPhone



2007

2008

2009
Unit Price to carriers

$600

$500

$500
Unit manufacturing costs*

$229

$174.33

$178.96
Profit margin

$371

$325.67

$321.4
Profit Margin (%)

62

65

64

Sources: iSupply, and the authors’ calculations.

An interesting hypothetical scenario is one where Apple had all iPhones assembled in the US. Assuming that the wage of American workers is ten times as high as those of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the total assembly cost would rise to $68 and total manufacturing cost would be pushed to approximately $240. Selling iPhones assembled by American workers at $500 per unit would still leave a 50% profit margin for Apple. In this hypothetical scenario, the iPhone could contribute to US exports and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not only with China, but also with the rest of world. More importantly, Apple would create jobs for US low-skilled workers.

In a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a firm pursuing profit maximisation. Governments should not restrict such behaviour in any way. Howeve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en adopted as a part of corporate values by man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cluding Apple. Employing American workers to assemble iPhones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to practi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luding remark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ata, it is not possible to outline a more 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the iPhone’s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across all countries involved. However, adding additional countries and parts into the analysis would not change the bottom line – the value added created by Chinese workers accounts for only a small portion of a ready-to-use iPhone, so current trade statistics greatly inflate the value of China’s iPhone export to the US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trade imbalance. Given this, the renminbi’s appreciation would have little impact on the global demand of the products simply assembled in China.
References

Grossman, Gene M and Esteban Rossi-Hansberg (2008), “Trading Tasks: 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8(5):1978-1997.
Hughes, N (2010), “Piper: 15.8M US iPhone sales in 2010, even without Verizon”, Apple Insider, 6 January.
Rassweiler, A (2009), “iPhone 3G S Carries $178.96 BOM and Manufacturing Cost, iSuppli Teardown Reveals”. iSuppli, 24 June.

This article may be reproduced with appropriate attribution. See Copyright (below).

Topics: Exchange r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Tags:

China
exchange-rate policy
global imbalances
iPhone
US




Yuqing Xin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the Director of Asian Economic Program at the National Graduate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Tokyo
Bookmark this: del.icio.us | Digg it | Tailrank | Reddit | Newsvine | Furl | Connotea | Technorati
Print this | Email this | Republish this | 12533 reads

Tuesday, December 13, 2011

「硬違約」浪潮將至 - 信報網站 Kyle Bass AmeriCatalyst 2011

「硬違約」浪潮將至 - 信報網站

2011年12月13日

信報研究部 投資遠見

「硬違約」浪潮將至

歐債危機已幾可肯定必將名列2011年十大經濟新聞榜首。經合組織(OECD)預期,今年環球工 業國借貸總額增至10.4萬億美元,2012年繼續上升,OECD因此警告,明年可能爆發借貸危危機。Business Insider稱為「對沖基金超級巨星」(Hedge Fund Superstar)的巴斯(Kyle Bass)11月上旬接受AmeriCatalyst訪問亦暢論當前歐、美、日的債務困局和投資部署。

時機(timing)在於投資來可算 是成敗最重要的因素,身經百戰如索羅斯,在2000年前後的科網股熱潮,也因為太早押注科網股泡沫爆破而被迫割掉虧損;對沖基金Hayman Capital創辦人巴斯(Kyle Bass)令人佩服的是他在美國房市泡沫及希臘主權債務兩場金融危機,都能夠準確拿揑時機作出投資決定,尤其是希債危機一役,巴斯在專業投資銀行也未曾注 意到希臘隱藏債務危機的情況下,幾乎是以最低價買希臘CDS(詳見2011年10月25日信研「由次按贏到希債再…… 」)。

巴 斯去年9月在AmeriCatalyst專訪解釋美國房市泡沫的理據,今年11月9日,他再接受AmeriCatalyst訪問則大談環球主權債務問題。 巴斯在11月的Hayman Capital投資通訊(《HC通訊》)警告,環球債務已達飽和水平;他在AmeriCatalyst的訪問節目指出,由2002至2011年,環球債務 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上升,債務總額由80萬億美元增至210萬億,GDP每年平均增幅則只有4%,而政客都在盡量拖延時間(kicking the can down the road)迴避債務問題,不過,歐洲、日本、美國等全球三大發達經濟體系的債務賬單接踵到期,今天是歐洲,明天是日本,然後輪到美國,目前(美國)政客估 計還有10年時間等待經濟復蘇,政府稅收增加便會逐步解決財政收支失衡問題,但他認為,歐洲及日本危機相繼爆發的骨牌效應,大約3至5年便蔓延到美國。歷 史每次出現信貸市場債務超越GDP的200%,都是由於國家為準備戰爭而大舉借貸,在環球沒有爆發戰爭危機的今天,全球信貸市場債務超過GDP的300% 可說前所未見。

主權債務延續性公式

他表示,量度主權債務的延續性(sustainability)或是否資不 抵債(solvency)有一條簡單的公式,即債務利息支出不可以超過政府收入10%,希臘政府就因為每年債務利息支出佔政府收入達16%而導致主權違約 危機,巴斯強調不要以為希債「削髮」50%便可以解決問題,希臘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只能承擔每年4.4%的利率,但希臘兩年期債券孳息已升至100%,10 年長債孳息亦高達27%(希債孳在巴斯的訪問之後持續上升,最近希臘2年和10年債息一度升至逾150%和35%),希臘實際已經完全破產。又例如另一歐 豬大國意大利,6個月前的意大利仍是歐盟中的主要樑柱,但當10年期債券孳息由5%升到6%,多年累積下來的債務因為這僅僅1%的利息成本增加,意大利頓 時陷入財政收支失控危機;而深受債務問題困擾除了歐豬五國之外還有比利時和歐羅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

《HC通訊》並揭穿較早前傳媒報道 IMF準備提供6000億歐羅(7940億美元)緊急貸款,讓意大利有12至18個月緩衝期去解決債務問題只是安定人心的謠言。他表示,IMF貸款的原意 是幫助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有問題的第三世界國家以及各成員國穩定經濟,雖然IMF貸款的核心理念是為成員解決經濟危機,但並非要為揮霍無度以致債台高築的歐洲發 達國家或日本擔當最終貸款人的角色,而根據IMF網頁資料,目前IMF可用結餘只得3850億美元,遠未足以應付謠傳的7940億美元貸款額。IMF較早 前承諾為希臘提供相等於雅典政府3,200%的SDR(特別提款權)配額,已經是開IMF自己角色的玩笑。另外,歐洲金融穩定設施(EFSF)或將來其他 類似名目的機制(歐盟就歐債問題舉行多次峰會,先是成立永久性基金ESM,12月9日結束的會議通過設立財政聯盟;巴斯有預知之能?)也無法解決歐債危 機,投資者(主要是對沖基金)對EFSF擔保的歐債風險仍有很大戒心,最近EFSF發行30億歐羅債券,由於認購不足而自己購回發行額的20%;《HC通 訊》認為EFSF只是由多個囊空如洗的國家組成的機制。

勿期望IMF做救世者

巴斯又提醒投資者莫寄望IMF或 歐洲央行會成為債務危機的救世者,也不要相信政府輕言會解決難題的說話,即使危機已迫在眉睫,政客也會告訴你一切如常,例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前一個 星期,雷曼高級債券孳息比國庫債券超出400基點,當時的財長保爾森仍堅稱銀行體系沒有問題。《HC通訊》指出,歐洲政客們也心知傾歐盟全力也走不出債務 困境,除非容許歐洲央行開動印鈔機,為歐羅區成員印製等於18萬億美元的鈔票,但大印鈔票的後果是將歐洲推回von Havenstein時期的局面(Rudolf von Havenstein是1914至1918年世界第一次大戰期間的德國中央銀行Reichsbank行長,當時他為籌募戰爭經費而大印馬克,最後導致惡性 通脹。Rudolf von Havenstein事迹請參閱2010年3月11日信研「炮製惡性通脹的翩翩公子」)。巴斯表示從未見過「有秩序違約」(orderly default);《HC通訊》預期一幕「硬違約」(hard defaults)浪潮快將出現。

歐債危機成為今年第四季以來最熱門的財經 新聞,《HC通訊》估計日本不久將取代歐洲佔據報紙頭版,原因有二:日本是全球債務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公債等於政府收入的20倍,意大利、希臘都瞠乎其 後。而債務無法解開的死結是日本的人口結構,過去3年,日本的人口減少了3百萬至現在約1.28億人,由於日本是全球恐外性(xenophobic)最強 烈的發達國家,外國人要成為日本公民困難重重,全國1.28億人口之中只有1百萬並非原籍日本人。再加上全國超過三分之一是60歲以上的長者,政府收入隨 着勞動人口的減少而日漸萎縮,巴斯將日本的情況比喻為馬多夫(Madoff)的「龐茲投資計劃」,意思是投入工作人口比離開的多,政府財政最後將無法支 撑。《HC通訊》並引述11月28日路透報道,OECD指出,日本政府債務不斷增加,長期利率(JGB)有上升風險。意大利的長債利率上升帶來的後果將成 為日本的前車之鑑。

巴斯將美國列為歐洲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張骨牌,雖然美國的債務利息支出亦已接近聯邦政府收入的10%,但美國比歐洲先走一 步,為銀行去槓桿化做過一番工夫;而相比日本,美國傳統歡迎移民,過去10年人口都有輕微增長;巴斯並希望美國政客會汲取歐洲和日本的教訓,放棄黨派之爭 及早處理債務問題。

巴斯在AmeriCatalyst的專訪最後談及投資部署,他認為歐洲和日本的債務危機將引發資金流向美國避險,因此美 元中短期可以看高一線,但股市則不宜沾手。他解釋,美股P/E的「E」並不可靠,由於聯邦政府買入企業的「有毒」資產才令股市的P/E看似很吸引。巴斯強 調,在危機四伏的環境,未來幾年保本比追求資本增值更重要,他建議吸納有增值能力的資產(productive assets),例如油田和物業。至於黃金方面,巴斯重申必須買實金,他曾經造訪COMEX(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交收部負責人告訴巴斯,期貨及 期權合約的黃金長倉總值約800億美元,但COMEX金庫只儲存27億美元的黃金準備讓客戶提取,巴斯一算之下,若有4%期貨及期權的客戶要求實金交收, 後果也不堪設想。

《HC通訊》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發達主權國從未發生過違約事件,新一代投資者可能因此存在諾貝爾經濟獎卡尼 曼教授(Daniel Kahneman)所說的「現成啟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人們根據現成相關例子以衡量類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心理,普遍認為西方發達國集體主權違約是不可思議,但巴斯表示,金融史上違約事件 俯拾皆是,就連德國違約也不是陌生個案。不過,即使爆發集體主權違約也不是世界末日,當然很多投資者會蒙受巨大損失,巴斯說,他的責任就是做好對沖,保護 自己和Hayman Capital客戶不會成為虧損的一分子。

Return of capital is much more importa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an return on capital. ——Kyle Bass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中國在日本身上學到什麼?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www.hket.com - 主頁

2011年11月21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中國在日本身上學到什麼?


11月20日,周日。美國次按爆煲貶眼四年,西方經濟在政府干預央行印鈔下苟延殘喘半死不活。在這種過得一天得一天,看不見前景出路的低迷景況下,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將眼下的歐美跟過去二十年的日本相提並論。

四大高手論迷失經濟

上 周初,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了一場精采辯論,四位重量級經濟學家/分析師,按正反兩面捉對「廝殺」,圍繞「北美面臨日式高失業低增長年代」這個大會指定議題, 針鋒相對舌劍唇槍。「參戰」四人粒粒皆星,代表「正方」(認同大會辯題)的,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其「戰友」為前美林策略師、目前效力Gluskin Sheff的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站在「反方」見招拆招的,是克林頓時代的美國財長、曾擔任奧巴馬首席經濟顧問的森瑪斯(Lawrence Summers),而與他並肩作戰的,乃著名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總裁布萊默(Ian Bremmer)。

毫 無疑問,大會的鎂光燈集中在兩位份屬「凱恩斯派同門」的經濟學界天之驕子——克魯明、森瑪斯——身上,惟以「綠葉」身份與辯的二人,羅森伯格乃知名「淡 友」,布萊默則憑《J曲線》(The J Curve)一書揚名四海,粉絲無數。參與辯論的四人,牡丹綠葉俱大有來頭,這一「戰」引起評論界廣泛關注,自不待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會指定辯題假定了以北美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重蹈日本「迷失年代」覆轍,意味不管認同與否,辯論的大前提是歐美經濟過去二三十年以信貸驅動的景氣一去不返,與辯雙方激烈爭論的,只是美國等發達國能否力挽狂瀾,擺脫困擾了日本二十年的「迷失魔咒」。

「那些年」對中國的啟示

周 末重溫過去一星期的網上訪問紀錄,發現北京清華大學美籍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enec)最近接受彭博電視專訪,大力推介一本1997年出版的舊著,書名為The Ministry: How Japan's Most Powerful Institution Endangers World Markets,作者哈切(Peter Hartcher)透過分析日本財務省(當時仍稱大藏省)上世紀八十年代扮演的角色,對灰飛煙滅於二十年前的東瀛泡沫經濟,來了一次徹底的「死因調查」。

研究日本「那些年」的著作多不勝數,此書之所以與別不同,在於作者針對大藏省在日本經濟投資過熱、資產市場狂態畢露時期的政策措施,替日本泡沫年代的種切「開棺驗屍」,當中不少發現,對在許多人眼中「無所不能」的中國領導層大有參考借鑑價值。

The Ministry一書對中國具啟迪意義之處甚多,舉其大者,就有:①在泡沫成形前,日本經濟年增長率約為4%,而物價十分穩定,通脹看起來並無失控之憂。 在決策者和外國投資者眼中,日本經濟增長只有不夠快之嫌,沒有人想到泡沫在不知不覺中滋生的危險。在大藏省掉以輕心下,日本的貨幣供應和固定資產投資於 1987年後的三四年,皆以雙位數步伐擴張。

從日本二百四十五家製造業巨企的資產回報率從1981年的8.9%,降至1991年的 5.6%,可見日本企業在八十年代後期信貸寬鬆資金廉宜的環境中,資源運用和資本投放俱不着眼於為股東以至經濟創造價值。這跟內地2002年每0.17元 人民幣信貸足以創造1元人民幣的GDP,今天每1元GDP至少須投入0.3至0.4元信貸,沒有什麼分別。

銀行走後門續放貸

② 在八十年代後期資產狂潮一發不可收拾期間,大藏省眼見泡沫已成不能坐視,先後五度向銀行發出行政指令,要求削減對用於房地產投機的貸款。這項措施起初頗具 成效,東京住宅價格在1988年下跌8%,商用物業同年亦跌價4%。受「冷卻措施」影響,不少積極投入樓市炒賣的房地產商走上破產之路,情況跟今天內地發 展商因資金鏈斷裂深陷財困大同小異。

可是,與內地「冷卻樓市」措施主要針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炒賣之風在二三線城市有增無減一樣, 大藏省於八十年代後期發出的行政指令,對壓抑東京房地產價格雖一度奏效,惟炒風從首都迅速蔓延至日本其他地區,這從1988年大阪、神戶和京都住宅及商用 物業價格分別大漲13%和21%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遭大藏省封殺的正規借貸渠道愈多,銀行通過非正式門徑向投機者提供信貸的例子亦愈多,包括利用附屬 機構、租賃公司以至規模細小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向炒家放貸,銀行非但未因政府出手而收斂對炒家的信用額度,不少更以新增貸款協助投機者向銀行償付利息。

事實證明,東京樓價在1988年只是短暫下調,銀行「走後門」向投機者提供資金,信貸泛濫繼續推動房地產上升,1990年住宅與商用物業雙雙創出前所未見的高價,直至泡沫於翌年爆破,日本經濟「迷失」至今。

與今天「無所不能」的中國政府領導層一樣,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藏省官僚亦曾被視為「調控經濟」能手,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日本金融機構以種種非正規渠道繞過大藏省的行政指令,搞出一個更大的泡沫,令人想起今天內地的「影子銀行體系」。

東瀛房地產景氣最終無以為繼,大藏省反過來因擔心破產潮湧現銀行壞賬山積,要求金融機構維持信貸生命線,協助企業苟延殘喘,一拖就是二十年。

在浙江省溫州市爆發「走佬潮」後,中央對大量涉及投機活動的企業已有「放水」扶助之意,銀行因此而承受較高水平的呆壞賬亦在所不計。如果在多倫多舉行的那場辯論,題目改為「中國面對日式泡沫爆破」,四位星級論者不知又有何高見?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亞洲風暴似重演 見底絕非在今年 - 信報網站

亞洲風暴似重演 見底絕非在今年 - 信報網站

2011年9月23日

羅家聰 一名經人

亞洲風暴似重演 見底絕非在今年


正當人人都在談歐債、說OT之際,這邊廂的亞洲,已悄悄地醞釀着另一場危機。

心水清者會留意到,自8月底起,亞洲貨幣兌美元普遍大幅下挫【圖1】。是的,這拜美滙指數自當時起急速上揚所致,但是無論如何,滙價大跌對任何新興市場來講,後果皆可以很災難性,尤其這次大跌之前不少價格都曾大升,一如1998、2008年前。


亞洲央行多愛干預滙市,故滙率現價未必反映真正的升值、貶值壓力。若看遠滙,純由市場力量致使的升、貶壓力就悉數反映了。

從各亞洲貨幣兌美元的一年期遠滙自2009年3月4日聯儲局QE1美滙指數見頂(時為89.6,現約76)起的累積變幅可見,包括印尼盾、菲律賓披索及南韓圜三幣,早前實際的升值壓力比現滙所見為大【圖2】(與圖一比較即見這個結論)。八隻亞洲幣兌美元遠滙,兩年半間普遍升值兩、三成,升四至七成也有,這相當於歐羅由低位算二升上算半至兩算,升勢顯然急得不合理。

這可由這八個亞洲股市得到印證。再由2009年3月初聯儲局QE1美股見底計起,截至今年7、8月間,八地股市均累升80%至240%不等【圖3】。若對照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前股市自1995年11月中起急升的一段,其時累升最狂的台灣股市亦不過120%,而南韓、泰國股市更早於1994年見頂【圖4】,可見今次股市累升有過之而無不及。

樓價升埋下危機

股市如是,那樓市呢?八地當中大多沒有1997年前的樓價紀錄,就看近年,各地樓價自2002年末季見底至今普遍累升四成至一倍,印度累升三倍,僅泰國因政局動盪而例外;且升勢尤以QE後的近兩年半特急【圖5】。而這,就埋下了危機種子。

記得上次亞洲金融風暴怎形成嗎?原因很清楚的。踏入1990年代初,美國在儲貸危機仍未完全清理下挑起波斯灣戰爭,導致1990年衰退;同期西德背負了東德包袱,結果1992、93年間嚴重衰退,法國也受牽連,日本更甭說了。

此時,市場「赫然發現」亞洲(除日本)那邊風景獨好;於是,儘管1993、94年間亞洲小國也跟隨外圍調整,但1994、95年起資金便大舉湧入,炒股炒樓兼炒滙。當股樓滙等可以炒高的資產價格都炒得夠高時,大跌條件已經俱備,只欠沽空炒家。重觀上文五圖,現在其實一樣。

從來都說,在環球一體化下,週期上落不會有什麼風景那邊獨好。全球瘋狂泵水,水到就如日本海嘯,何止渠成,所有股樓滙都如汽車房屋全部一湧浮起;至於水退嘛,自然統統沖走洗得乾乾淨淨。

日本、台灣,在1980、1990年代間試過一次,大半亞洲則在1990、2000年代間再試一次。現在?整個亞洲已在2000、2010年代間試第三次。好玩嗎?好!升時當然好玩。不過玩完之後,一如「風箏」一曲:斷了線,飛得太高,跌得痛楚。別賴炒家搞亂檔,他們僅在沽壓明顯的背景下順勢而行,加多一腳而已。

資金曾大舉流入

資金流入,可從資本賬(capital account)的數字得知。任何人聲稱看到資金進出,都是吹牛;誰有本事看到所有人的戶口資金流?但資本賬就紀錄確鑿,只是後知後覺。觀圖可見,過去兩年半確有資金大舉流入【圖6】,不過這數據對未來毫無前瞻作用。君不見截至2007年底環球股市見頂之際,資金淨流入額還在居高不下?錢走如跌市,話來就來,無得看的。

要預知跌市就要用腦想,不是用眼看的。經濟年幾之前已轉差,稍經大腦都知跌市必現;要跌了才看到,就只能怪當初不肯相信大市表現終繫經濟。

利息一樣。市跌了、錢走了,利率才會抽升。過去年半,亞洲各地三個月期拆息,除印度外並無顯著異樣【圖7】。有些行走江湖多年的老行尊,也聲大大指利率難升。但事實是,通脹壓力推升長息;只要一驚,短息也會登時爆升,即整條利率曲線都升。世界就是這樣了,落雨收遮,市愈跌時息愈升。另美國狂印的銀紙在美元轉強下回流,且信貸在升(見月初「信貸好轉通脹來 樓價縱跌亦難改」一文),美國通脹只會續升,進一步帶動環球利率曲線上移,引發新一輪的資產拆倉潮,形成螺旋式的惡性循環。

緊張氣氛下利率飆升,首當其衝當然是短息。聯儲局還慌短息升壓不夠而耍什麼OT把戲,這只會催告利率曲線更趨平坦甚至逆向。而遠早於這把戲推出的兩年之前,亞洲各地十年、兩年息差已見頂回落【圖8】,意味由時起的四至六季後經濟將逆轉。觀乎2006至08年間,亞洲息差未見負數而僅是貼地(趨零),之後已見經濟大幅衰退【圖9】;今回印度、泰國、南韓、台灣、馬來西亞的息差也趨貼地,還有星州尾隨,往後局勢已不問可知。別鬧圖九還未見收縮;待按年都見縮時,已跌到不清不楚了。

近期見到有些年資尚淺的炒家寫手,純因氣氛腥風血雨或是估值便宜便呼籲撈底。那些人不知道,相反理論只會在大轉角時適用,一個熊市只適用一次。

可惜整個熊市,大部分時間(尤是後半)氣氛都血腥的,貿貿然聽這班未見過大蛇痾尿之士教路入市,輸光都未天光。過去數周,那班趕着入市的相反理論家,料已應秋風起而成大閘蟹。

購買力蠶食殆盡

至於基金經理,不論牛市熊市,天天都叫人買貨,因為你不買貨他們便失業。從管理基金的角度而言,他們斷無可能待熊市低點才將全部資金一天買光,因來不及;故其操作有必要未見底時便開始買。但身為個人管理自己有限財富,卻無必要未到底便趕買趕坐艇。一買就綁滋味難受,故傳統智慧教寧買當頭起,寧願見底後才貴買。

回顧一般熊市,通常起碼年半、兩年,即有更長(如2000至2003年)。點解呢?因經濟周期平均四年,計死數言,逆轉平均兩年;跌市見諸經濟逆轉,維時便近兩年。今回跌市始於去年11月初(宣佈QE2當日,恒指兩萬五),照數時間亦非今年見底。加上亞洲樓價大冧伊始,衰退起碼雙底,故今趟逆轉、熊市能否真的見底亦成疑問。

八千至萬一的恒指目標早成笑柄,去年指恒指若跌可見萬二、萬四恍如天方夜譚;如今驀然回首,怕且另有體會。為什麼當時會成笑柄、天方夜譚?因為世人迷信錢多,就會升市。

不過在下讀書所學的,是錢多最終將變通脹,不是升市;這毋須PhD才懂。現在錢很多了、息很低了,升市呢?去了哪?還沉醉低息錢多無跌市者,瞓醒未呢?

曾在電視節目講過多次,今次跌市會很消耗性的,猶如2000年或1976年的兩次。這三次跌有共通點,乃三次都是「餘震」──後金融海嘯、後亞洲風暴、後石油危機,跌得慢但跌得久。

不斷偷步不斷被綁,加上通脹肆虐,未來數年,購買力將被蠶食盡,游資過剩亦將不再,一如政改,一切重返基本,由哪裏開始瘋狂,就在哪裏正式收檔。

無人愛聽末日言論,在下也不例外。但只要你自己也看看數據,是客觀的數據,你也會得類似結論。見到極壞的真相,直言大家好呢,還是如那些未見過大蛇痾尿的,呼籲心口掛着勇字去當血肉長城好呢?究竟在這些日子,贏錢緊要還是輸錢緊要呢?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China vs India Yasheng Huang: Does democracy stifle economic growth?

Yasheng Huang: Does democracy stifle economic growth?


My topic is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And the question I want to explore with you is whether or not democracy has helped or has hindered economic growth. You may say this is not fair, because I'm selecting two countries to make a case against democracy. Actually, exactly the opposite is what I'm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use these two countries to make an economic argument for democracy, rather than against democracy.

The first question there is why China has grown so much faster than India.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n terms of the GDP growth rates, China has grown at twice the rate of India. In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gun to converge somewhat in economic growth. But over the last 30 years, China undoubtedly has done much better than India. One simple answer is China has Shanghai and India has Mumbai. Look at the skyline of Shanghai. This is the Pudong area. The picture on India is the Dharavi slum of Mumbai in India. The idea therebehind these two pictures i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 act above rule of law. It can planfor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the country and in the process, evict millions of people -- that's just a small technical issue. Whereas in India, you cannot do that, because you have to listen to the public. You're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public's opinion. Even Prime Minister Manmohan Singhagrees with that view. In an interview printed in the financial press of India, He said that he wants to make Mumbai another Shanghai. This is an Oxford-trained economist steeped in humanistic values, and yet he agrees with the high-pressure tactics of Shanghai.

So let me call it the Shanghai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that emphasize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s, airports, highways, bridges, things like that. And you need a strong government to do that, because you cannot respect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You cannot be constrained by the public's opinion. You need also state ownership, especially of land assets, in order to build and roll out infrastructuresvery quickly. The implication of that model is that democracy is a hindrance for economic growth,rather than a facilitator of economic growth. Here's the key question. Just how important are infrastructures for economic growth? This is a key issue. If you believe that infrastructur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conomic growth, then you would argue a strong governmen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growth. If you believe that infrastructures are not as important as many people believe, then you will put less emphasis on strong government.

So to illustrate that question, let me give you two countries. And for the sake of brevity, I'll call one country Country 1 and the other country Country 2.Country 1 has a systematic advantage over Country 2 in infrastructures. Country 1 has more telephones, and Country 1 has a longer system of railways. So if I were to ask you, "Which is Chinaand which is India, and which country has grown faster?" if you believe in the infrastructure view, then you will say, "Country 1 must be China. They must have done better,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ountry 2 is possibly India."

Actually the country with more telephones i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ata referred to 1989. After the country reported very impressive statistics on telephones, the country collapsed. That's not too good. The picture there is Khrushchev. I know that in 1989 he no longer ruled the Soviet Union, but that's the best picture that I can find. (Laughter)Telephones, infrastructures do not guarantee you economic growth. Country 2, that has fewer telephones, is China. Since 1989, the country has performed at a double-digit rate every year for the last 20 years. If you know nothing about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other than the fact about their telephones, you would have made a poor prediction about their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Country 1, that has a longer system of railways, is actually India. And Country 2 is China. This is a very little known fact about the two countries. Yes, today China has a huge infrastructure advantage over India. But for many years, until the late 1990s,China had an infrastructure disadvantage vis-a-vis India.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most common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s the railways, and the British built a lot of railways in India. India is the smaller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yet it had a longer system of railways until the late 1990s. So clearly,infrastructure doesn't explain why China did better before the late 1990s, as compared with India.

In fact, if you look at the evidence worldwide, the evidence is more supportive of the view that the infrastructure are actually the result of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y grows, government accumulates more resources, and the government can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 rather than infrastructure being a cause for economic growth.And this is clearly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Let me look at this question more directly. Is democracy bad for economic growth? Now let's turn to two countries, Country A and Country B. Country A, in 1990, had about $300 per capita GDP as compared with Country B, which had $460 in per capita GDP. By 2008, Country A has surpassed Country B with $700 per capita GDP as compared with $650 per capita GDP. Both countries are in Asia.

If I were to ask you, "Which are the two Asian countries? And which one is a democracy?" you may argue, "Well, maybe Country A is China and Country B is India." In fact, Country A is democratic India, and Country B is Pakistan -- the country that has a long period of military rule. And it's very common that we compare India with China. That's because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bout the same population size. But the more natural comparisonis actually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Those two countries are geographically similar. They have a complicated, but shared common history. By that comparison, democracy looks very, very good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So why do economists fall in love with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One reason is the East Asian Model. In East Asia, we have had successful economic growth stories such as Korea, Taiwan,Hong Kong and Singapore. Some of these economies were ruled by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in the 60s and 70s and 1980s. The problem with that view is like asking all the winners of lotteries, "Have you won the lottery?" And they all tell you, "Yes, we have won the lottery." And then you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odds of winning the lottery are 100 percent. The reason is you never goand bother to ask the losers who also purchased lottery tickets and didn't end up winning the prize.

For each of these successful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in East Asia, there's a matched failure. Korea succeeded, North Korea didn't.Taiwan succeeded, China under Mao Zedong didn't. Burma didn't succeed. The Philippines didn't succeed. If you look at the statistical evidence worldwide, there's really no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s hold a systematic edge over democracies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So the East Asian model has this massive selection bias, because of selecting on a dependent variable -- something we always tell our students to avoid.

So exactly why did China grow so much faster? I will take you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hen China went mad, and compare that country's performance with India under Indira Gandhi. The question there is: Which country did better, China or India? China wa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turns out eve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out-perfomed India in terms of GDP growth by an average of about 2.2 percent every year in terms of per capita GDP. So that's when China was mad. The whole country went mad. It must mean that the countryhad something so advantageous to itself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advantage the country had was human capital -- nothing else but human capital.

This is the world development index indicator datain the early 1990s. And this is the earliest data that I can find. The adult literacy rate in China is 77 percent as compared with 48 percent in India. The contrast in literacy rates is especially sharp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Indian women. I haven't told you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cy. In China,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cy is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 1,500 Chinese characters. In India,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cy, operating definition of literacy,is the ability, the grand ability, to write your own name in whatever language you happen to speak.The ga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literacy is much more substantial than the data here indicated. If you go to other sources of datasuch as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that data series, go back to the early 1970s, you see exactly the same contrast. China held a huge advantage in terms of human capital vis-a-vis India.

Life expectancies: as early as 1965, China had a huge advantage in life expectancy. On average, as a Chinese in 1965, you lived 10 years more than an average Indian. So if you have a choice between being a Chinese and being an Indian, you would want to become a Chinese in order to live 10 years longer. If you made that decision in 1965, the down side of that is the next year we hav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o you have to always think carefullyabout these decisions.

If you cannot chose your nationality, then you will want to become an Indian man. Because, as an Indian man, you have about two years of life expectancy advantage vis-a-vis Indian women. This is an extremely strange fact. It's very rare among countries to have this kind of pattern. It shows the systematic discrimination and biases in the Indian society against women. The good news is, by 2006, India has closed the ga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erms of life expectancy. Today, Indian women have a sizable life expectancy edge over Indian men. So India is reverting to the normal. But India still has a lot of work to do in terms of gender equality.

These are the two pictures taken of garment factories in Guandong Province and garment factories in India. In China, it's all women. 60 to 80 percent of the workforce in China is women in the coastal part of the country, whereas in India, it's all men. Financial Times printed this picture of an Indian textile factory with the title, "India Poised to Overtake China in Textile." By looking at these two pictures, I say no, it won't overtake China for a while. If you look at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women there play a hugely important role in terms of economic take-off -- in terms of creating the manufacturing miracle associated with East Asia.Indi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catch up with China.

Then the issue is, what about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You talk about human capital, you talk about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What about the political system? Isn't it true that the one-party political system has facilitate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ctually, the answer is more nuanced and subtle than that. It depends on a distinction that you draw between static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Statically, China is a one-party system, authoritarian -- there's no question about it. Dynamically, it has changed over time to become less authoritarian and more democratic. When you explain change -- for exampl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is about change -- when you explain change, you use other things that have changed to explain change,rather than using the constant to explain change.Sometimes a fixed effect can explain change, but a fixed effect only explains changes in interaction with the things that change.

In terms of the political changes, they have introduced village elections. They have increased the security of proprietors. And they have increased the security with long-term land leases. There are also financial reforms in rural China. There is also a rural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 in China. To me, the pace of political changes is too slow, too gradual. And my own view is the country is going to face some substantial challenges, because they have not moved further and faster on political reforms. But nevertheless, the system has moved in a more liberal direction, moved in a more democratic direction.

You can apply exactly the same dynamic perspective in India. In fact, when India was growing at a Hindu rate of growth -- about one percent, two percent a year -- that was when India was least democratic. Indira Gandhi declared emergency rule in 1975. The Indian government owned and operated all the TV stations. A little-known fact about India in the 1990s is that the country not only has undertaken economic reforms,the country has also undertaken political reformsby introducing village self-rule, privatization of media and introducing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s.So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fits both with China and in India in terms of the direction.

Why do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India is still a growth disaster? One reason is they are always comparing India with China. But China is a superstar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If you are a NBA player and you are always being compared to Michael Jordan, you're going to look not so impressive.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you're a bad basketball player. Comparing with a superstar is the wrong benchmark. In fact, if you compare Indiawith the average developing country, even before the more recent period of acceleration of Indian growth -- now India is growing between eight and nine percent -- even before this period, India was ranked fourth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emerging economies. This is a very impressive record indeed.

Let's think about the future: the dragon vis-a-vis the elephant. Which country has the growth momentum? China, I believe, still has some of the excellent raw fundamentals -- mostly the social capital, the public health, the sense of egalitarianism that you don't find in India. But I believe that India has the momentum. It has the improving fundamentals. The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in basic education, has invested in basic health. I believe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more,but nevertheless, the direction it is moving in is the right direction. India has the right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economic growth, whereas China is still struggling with political reforms.

I believe that the political reforms are a must for China to maintain its growth. And it's very important to have political reforms, to have widely shared benefits of economic growth. I don't know whether that's going to happen or not, but I'm an optimist.Hopefully, five years from now, I'm going to report to TEDGlobal that political reforms will happen in China.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Don't believe the rumors until they deny them

賓架信唔過,點算? - 信報網站

Don't believe the rumors until they deny them
2011年9月14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賓架信唔過,點算?

畢者推介

‧內地創業板曾經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被喻為有關部門「十年磨一劍」的產物。然而,在高發行市盈率、高股價和高額超募資金拖累下,有學者預期八九成企業將於五至十年內退市。鐘林在B5頁「中國股市」探討創業板的糾結。

‧內地消費市場有所謂「金九銀十」的現象,意指隨着夏去秋來,市民消費也特別疏爽。然而,今年內地樓市卻出現「銅九鐵十」的情況,樓盤展銷會異常冷清。費高在B6 頁「股海One Piece」從另類角度窺探中國經濟。

‧香港回歸十多年,經濟結構卻比以前更單一,只有地產及金融獨沽兩味。在特首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前夕,筆銘分析香港經濟的問題,勉勵一眾熱血八十後要千帆並舉,以商業救港。詳見B11 頁「筆聞集」。

9月13日,周二。公眾假期不想那麼貼市,原本打算寫一些「人味」濃一點的東西,惟開機check料,第一眼看見的是The Trouble with French Banks幾隻大字。法國銀行,又是法國銀行?來之安之,就看看發生什麼事。

We can no longer borrow dollars. U.S. money-market funds are not lending to us anymore. Since we don't have access to dollars anymore, we're creating a market in euros. This is a first… We will no longer be trusted at all and no one will lend to us anymore.

以上一段引言, We代表的是法國最大銀行法巴(BNP Paribas),發言者「隱姓埋名」,只知他是行中一名高層,而將法巴在市場上借不到美元、沒有同業願意相信它等商業秘密公諸於世的,是在這名高層口中套出真言的《華爾街日報》作者Nicholas Lecaussin。

記性不壞的讀者想必有印象,一兩個月前,法巴競爭對手法興(SocGen)「畀人搞」,市場盛傳這家法蘭西第二大銀行危在旦夕,「造謠」的是英國《周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消息觸發法興股價單日暴瀉一成半,管理層高調闢謠,事件鬧大,迫使報社自承報道失實且公開致歉。疑點既已釋除,理應告一段落,惟法興以至整個法國/歐洲金融業危機,非但沒有隨着「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還銀行一個公道而紓緩,惡化速度反而比任何人想像快,現在輪到法巴成為負面報道的主角。

誠信易毀難建

一如法興,法巴在《華日》文章觸發股價劇挫後發表聲明,否認那位不透露姓名高層所說的每一句話。似曾相識吧?當一個人、一家公司以至一個國家要信誓旦旦地證明自己可靠,這個人,這家公司或這個國家,其實早已失信於天下,否則世界一開始就不會選擇聽信謠言。這是金融海嘯發生三年以來,老畢最深刻的體會。看看2008年雷曼倒閉與2011年歐洲銀行爆煲傳聞不絕於耳前前後後,銀行股價表現何其相似【圖1】,再回想2009年滙控(005)世紀供股和2011年滙豐香港員工唔炒又炒,什麼叫「在他們否認傳言前切勿輕易信之」(Don't believe the rumors until they deny them),答案不已寫在牆上?

回顧過去三年銀行股表現,老畢還有另一番感受。銀行是一個講「信用」的行業,正所謂牙齒當金使,從【圖1】可見,2008年9月中雷曼倒閉前,歐資銀行股價普遍已跌個四腳朝天(今年同期銀行股跌幅比08年尤有過之),滙控乃當時唯一股價錄得升幅的歐資行。這或多或少跟獅子錢莊最早承認次按業務出問題,沒有隱惡揚善、彰顯較高的透明度誠信獲加分有以致之。然而,滙控這種相對出色的股價表現,在2011年歐洲銀行危機中已不復見,管理層當然可以賴大圍環境差;海嘯後滙控股價跌至33元,的確關「大圍」事,但雷曼爆煲前大笨象股價在眾錢莊中一枝獨秀,又點解釋?誠信無價,這樣看,滙控在香港裁員一事上出爾反爾,賓架不再牙齒當金使,連誠信也告破產,大笨象要做逆市奇葩,憑什麼?

「五人幫」玩轉地球

法國銀行問題愈描愈黑,愈解畫愈「論盡」,投資者聞風色變,risk on半日又risk off。話說周一晚《金融時報》刊了一則消息,指中投老總樓繼偉上周率團訪問意大利,跟意國財長商討大手購債事宜。中投買意債只聞樓梯響,未有任何實質行動,惟已足令華爾街周一尾市拗身反彈收復失地。意大利公債拍賣結果差強人意,但受中國再度充當歐洲白武士消息刺激,二手市場意債價格一度反彈(孳息回落)。可是,法巴陷困消息入市後,中國打救意大利的「喜訊」立遭淹沒,意大利二年期國債孳息急速回升【圖2】。

難怪有人說,今時今日,市場圍繞着五個人「氹氹轉」。邊五個?默克爾、奧巴馬、貝南奇、溫家寶,同埋……帕潘德里歐囉!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放大圖片

Thursday, August 11, 2011

跳船機會 - 信報網站

2011-08-11

跳船機會 - 信報網站


2011年8月11日

羅耕 財經DNA
跳船機會

去年10月28日,敝欄以「假如現在是牛三……」為題,結尾時指「目前可能根本不是牛三」。如今,2008年底至當時的升勢都已跌破,還有否當時高唱的三萬點以上,大家心中有數。其時死撐牛市、奚落在下的什麼走勢之士,聞說跌到趴街才封盤轉。

6月17日,敝欄刊出一幅登過N次的拼圖,題為「還有排跌呢」。今次更新再刊。該圖早已預示今周恒指急插短期見底。下次反彈浪頂9月23日,跳船與否悉隨尊便。

敝欄讀者,一定知道過去三年以來,在下從不認為牛市已現。憑啥?有史以來,股市只與一個數據最相關,就是經濟。環顧全球實質經濟增長,去年首三季已見頂。這些頂部,其實最遲今年初已人人可以確認。迷信資金充足就無跌市者,用錯模型自然得錯結論。



lawgang@gmail.com

Monday, July 18, 2011

我的李氏皇朝資料搜集札記


討論區 | 香港人網 | 維基解密 | Lady First | HK02 | EatWise 食得精 | Myradio | 其他網站
帳號 登入
密碼 注冊 / 忘記密碼

節目重溫最近瀏覽

<<加開>>香港人網第四屆DJ訓練班第二班 選民力量 七月鉅獻 ‧【大戰 9 Up 霸權】現已公開發售 香港人網版規 - 討論區 (更新) 你每一分的贊助,令我多一點堅持!

論壇搜索幫助導航註冊登錄


Tue 19th ,Jul ,2011
是日重點新聞
社 民 連 兩 成 員 被 控 擾 亂 公 眾 秩 序 表 面 證 供 成 立
AM730: 香港人網千萬圖吞高登
Generous N.S. lottery winner passes away at 79
日本再發現有幅射牛流出市面 (@_@ 有片)
警隊內部教材網上外洩 (有片)
加外長:中國逃犯案件須通過加司法程序
07月19日世界新聞轉載
明報: 蕭若元稱收購高登 盼增「人網」瀏覽
城管新丁遭攤販當街脫褲
富豪要買康熙墓 錢砸導遊
湖北瀟灑女生踢花式足球爆紅
RTHK鏗鏘集:政府進退失據
城市論壇:自願醫保有得揀 做好監管非等閒
動新闻: 蕭若元擬收購高登 網民爭相反對
民主黨建議新界西選區一分二
財委會通過注資關愛基金~ 新移民派6000元獲撥款
告別立法會大樓新舊議員聚首
蕭若元稱收購高登
倫敦警方說披露竊聽醜聞記者死亡
日本首奪女子世界盃
最新回覆
怒男扯甩女友比堅尼露奶
家豪好大方,比長毛屌都無生氣....
[三級/台灣]女職員與上司在辦公室慾火難耐 [452MB]
利用 X 光透視人類做愛的過程(片)
不認還須認,司徒華反公投,為怕毓民取代民主黨領導泛民
生化危機女專登走光露點(8p
收購高登還未開始,人民力量已經被圍插。
巴士豪放情侶 男友勁摸女友胸
最新帖子
7月19日《家豪會客室》嘉賓:「亞視新聞」前主播繆美詩
你有半斤我都有八兩 美 國 豪 華 郵 輪 「 中 式 」菜 單!
Sydney 網聚 - 大舊,劉翁
903 在晴朗的一天出發 2011-07-19 林海峰/阮子健/朱薰 asf/mp3
[法國/三級] 法國情色遭禁24年 - 解放的潘多拉[AVI/701MB]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 Transformers : Revenge Of Fallen(DAT@英語繁中)
[2010年度禁片] A Serbian Film 塞爾維亞的電影(982MB)
蕭生 千金買骨
熱門話題
蕭生決定收購高登了
預告:今晚蕭生會再講長毛
怒男扯甩女友比堅尼露奶
蕭生今晚兩樣嘢講錯咗
民連風暴最後分析 – 不走之謎
聽到長毛不再上蕭生節目....
蕭生下了一步好棋
高登IT好掂嗎? 我不敢苟同
食得精彩
澳門笑面府私房菜
食得精彩吹水版2
上星期澳門美食之旅相片,大家有冇食過呢?
土耳其九天異國風情之旅 第五天@ 卡柏多奇亞 P.10
食神美國漢堡之戰Hamburger
食神美國蛋類之戰Eggs
食神美國咖哩之戰Curry
食神美國啤酒之戰Beer
有趣短片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日本伪娘教你怎么化妆
美女貼圖

慾望精靈 Yoko Kumada

亀井絵里 [Thanks] 写真集

家務中的美少婦

11月20日 天陰 孤寂
潘紹聰 蕭若元 黃毓民 譚志強頻道 FREEZE 譚志強 myradio YouTube

攝影課程

化妝課程

營養食品

projector

訂機票
食環署 民主女神 516 謝偉俊 蔡卓妍 鄭中基 陳志雲 陳振聰 五區公投 塌樓 土瓜灣 國際後援會 劉德華 周秀娜 楊千嬅 丁子高 0靚模 結婚 五區總辭 李國能 曾蔭權 iPhone 食得精彩 王維基 亞視 miss 美股 516 毓民 社民連 五區公投 結婚 美股 miss 亞洲影片 甘乃威 奧巴馬
贊助商


香港人網 線上討論區» 風也蕭蕭 » 富甲天下之李氏皇朝 » 我的李氏皇朝資料搜集札記(12月1日 更新)
1 ... 234567891011下一頁返回列表
回覆
發帖
我的李氏皇朝資料搜集札記(12月1日 更新)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9-6-2009 20:29 | 只看該作者
31#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9-6-2009 20:36 編輯


長實鯨吞和黃,李氏變超人

可惜信報的資料竟缺失了這年9月份的存檔>.<" 下圖為1979年9月25日,星島日報對和黃中期業績之報導 1979月9月26日,星島日報 匯豐的告示 1979年9月27日,星島日報 同日,星島的評論及和黃主席"韋理"發表聲明 1979年9月27日,工商日報 1979年9月28日,工商日報 1979年9月26日,信報(由於找不到報紙檔,我便覓找了"香港金融風雲35載"一書,乃由信報陳景祥主編之信報系列書籍,天窗出版社出版),當年訪問李氏的報導竟有列印在書中. 以下照片皆來自"香港金融風雲35載"一書 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顧汝德":匯豐賣和黃純商業決定 和黃前主席"韋理"曾接受信報"思聰"之訪問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4-6-2009 10:35 | 只看該作者 32# 先來補充一些長實自1972年上市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備存資料(1972-1978)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4-6-2009 12:56 | 只看該作者 33#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4-6-2009 13:08 編輯 近些天裡,我都在查看有關李氏鯨吞和黃之資料,總是對此事有點存疑,不解之不寬慰.雖說此事之操縱者匯豐銀行有其說法,而顧汝德亦有聲氣相通之執辭,然而此事亦難以令人止惑息疑.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全面掌控了大局.鄧之掌權實繫於年初由胡耀邦提出之實踐驗真理論,及至年中,鄧已掌握全局,定下了發展路線圖,祇等待一個向世人昭明的大會…… 恰巧的是,在闊別中國大陸38年後,李氏竟於這年獲邀出席北京國慶典禮,那麼到底李氏於國慶禮上有否獲得甚麼”戰略性指引”我們不得而知,暫先在此畫上一個問號. 1979年3月底,港督麥理浩在耳語風聞下,終於北上訪京,試探中方之虛實,得到之答覆是強硬而清晰之定調---中國將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收回香港亦勢所必行(香港股史1841-1997,鄭宏泰、黃紹倫). 以下是1979年4月7日星島日報之報導,在記招會上,麥理浩竟然沒有提及至關重要之問題…… 1979年,中國政府政經變章之策開始施行,其一乃由榮毅仁經辦成立之中信投資,獲邀進入董事局之港商有三,乃霍英東、李嘉誠及王寬誠.同年,中信在港開設分公司,香港已放在中國改革新政之棋盤上. 下圖為1979年10月4日星島日報,中信投資成立了 步入上世紀70年代未,英資財團已感到香港前途晦暗不明,對於這片借來的地方存有戒心,因而對港的投資開始陷入竭斯底里之迷障,業績裹足不前.相反,此時的華資找到了定心丸,一洗頹敗之風,開始蓄銳待發,伸展鴻圖大開之志.在一收一放、此消彼長下,已確定立基香港之匯豐銀行,在她為每間大企業開設之”case study”數據下(香港華資財團/香港商戰風雲,馮邦彥),當然會較為偏向於此時朝氣蓬勃的華資,而且在香港前途不明確的情況下,在華資一方多押一注寶,亦是進退皆宜之舉措,此便成了長實鯨吞和黃之基礎,和黃卻成了刀俎下之祭品.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4-6-2009 13:45 | 只看該作者 34#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4-6-2009 13:55 編輯 長實坐餮港燈 先放些報導上來給大家看看 下面有李氏吞下港燈後,記招上之訪問,不想閱讀下面的烏黑報紙,就看以下信報月刊1985年2月之報導好了 烏黑之報紙 先來一張長江和國際城市(港燈有其34%之股權,長實亦有其股權)合作之廣告 1985年1月23日,信報報導 放大 放大,林行止文章 思聰評論 李嘉誠在記招上之答問 通告 證監會如何處理問題? 續上圖證監會處理之報導,還有賣港燈之關鍵人物亨利之報導 1985年1月24日林行止專欄,洞悉透徹之見,應該是說給某些人聽的. 馮邦彥的香港華資財團,內有李氏現身說法的成功秘訣,原來李氏也學了匯豐,有"case study" 1996年李氏家族財團之內部結構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0:48 | 只看該作者 3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6-6-2009 01:18 編輯 今天翻閱了"南北極"月刊,其可讀性非常之高,可惜已成絕響. 1976年,李氏已富氣逼人,名字廣經流傳,南北極之億萬富豪系列已點名報導 傳奇人物李嘉誠/李氏之崛起 傳奇人物李嘉誠,內文提及"時代周刊"時指有人認為李氏成為北京代理人 長實(李氏)崛起 記者眼中的李嘉誠 有點金術之香港人---李嘉誠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0:54 | 只看該作者 36# 由九倉看英華資勢力對抗(內文提及李嘉誠與僑光置業合作)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1:01 | 只看該作者 37# 李氏雄霸商界的五個階段 放大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1:10 | 只看該作者 38#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6-6-2009 07:12 編輯 風雲人物與最佳拍檔(國際城市醜聞疑雲;和黃三巨頭離職;數古今陰陽權謀,還看港燈) 和黃大地震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1:13 | 只看該作者 39# 盛頌聲-忠心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6-2009 07:33 | 只看該作者 40#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6-6-2009 07:44 編輯 文字或許看得累了,那麼便來看點YouTube吧 RTHK傑出華人系列~李嘉誠篇 Li Ka Shing 1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2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3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4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5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6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7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8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9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0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1(說到1978年他第一次回國參加北京國慶典禮)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2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3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4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5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Li Ka Shing 16 Watch/download embed video: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2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7-2009 13:40 | 只看該作者 41# 先去遊行+支持人網傳媒代表行動,回來再更新資料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7-2009 09:09 | 只看該作者 42#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7-2009 10:58 編輯 由於昨晚遊行回來時太累關係,祇好在今天才更新 自怡和遷冊百慕達後,市場一直傳西門.凱瑟克有意出售置地 圖為1978年1月南北極 百慕達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7-2009 09:24 | 只看該作者 43# 1987年3月南北極--怡和之變金術 信報月刊--怡置重組詳細分析(由於信報排版問題,請兩圖上下排看)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7-2009 10:34 | 只看該作者 44#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7-2009 11:10 編輯 股災過後,開始有報導指有華資(三位一體)覬覦置地. 後來才知還有"中信"存在 下圖為1988年3月南北極 最後,收購戰以華資失敗告終,卻引來疑雲陣陣,令我苦思難解其中意...... 看了些書本和雜誌的觀點,還是沒有一個令人信服或合乎常理的解釋!! 下圖為1988年5月16日,南北極之,附論華資"鐵三角" 南北極之觀點 放大 1988年6月,信報月刊之觀點 三大巨頭通宵"鋤大弟" 華資間之"埋堆現象 剛於5月逃過被收購的置地,於6月開始有所行動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7-2009 10:55 | 只看該作者 4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7-2009 11:20 編輯 1988年5月四大華資收購置地不果,其中一個觀點是華資的資金不足,但四大華資在事前真的沒有集資的部署動作嗎? 下圖是1987年9月財富月刊在股災前有關長實集資的報導 87年股災期間,李氏四大上市公司仍堅持如期集資過百億元...... 下圖為1987年11月南北極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6-7-2009 19:00 | 只看該作者 46#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6-7-2009 19:38 編輯 近日都在查看有關華資在收購置地時戲劇性折敗的原因. 由於看過的一些書本和雜誌的說辭都未能讓人信服,因此祇好向當時的原始報紙追查,並翻看了一下當年的國際經濟背景,希望能夠找出一個較為合理的答案. 1980年,怡和為防九倉之痛重演,決定與置地連環鎖扣,結果惹來了覬覦已久的李氏放火大串燒,”樓必堅”差點把凱瑟克家族的祖宗基業毀於一旦,事後西門仔請來了包偉仕對怡置進行切割手術,解扣除鉤,結果又惹起了對置地有種莫名神經質的李氏再度陷入緊張狀態…… 我一直都很疑惑,從1980年李氏火燒怡置連環船到1985年收購港燈一役來看,李氏之商戰要旨皆有點風林火山的味道,但何以面對此時之形勢,卻又失了方寸?即如信報所言,乃緣起於難以令人相信的”誤會”呢?或是西門仔設天仙局玩弄華資財團,藉以報復?是言者無心(The door is always open!)而聽者有意,表錯情乎?是劈價不成乎?是西門仔陣前反口乎?經過一整年的部署,聯合四大財團分攻合擊,即使收購不成,又何以要把手上8%之股權以蝕讓價售予西門仔?(事後,置地遷冊除牌避走他方,李氏還苦苦追逐,以收購1%股權都要公開呈報的不利條件下,還死咬不放……).何以財團陣營中有中方背景的中信?是否有借勢欺侮英資之嫌?更有甚者指有造市之嫌........沒完沒了的臆測!! 以下是一篇有關1985年廣場協議(<-看最後的”影響分析”)前後美日經濟角力的文章 『眾所周知,美日關係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約10年間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之中,這一時期日本一直是美國的“重大威脅”。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的製造業已迅速淩駕於美國製造業之上,日本經濟正可謂是如日中天,獨步天下而傲視群雄。日本乘冷戰中的兩大超級大國一個奄奄一息,一個遍體鱗傷之機,開始問鼎世界,向超級經濟大國美國發起了猛烈的攻勢。日本利用自由貿易原則,以經濟進攻的方式不斷侵吞美國市場。1985年廣場會議後,日本趁日元升值之機加大了對美進攻的力度。日本的一些大的跨國企業集團利用它們的優勢打頭陣,率先在美國登陸,尾隨而至的各企業軍團也挾鉅資如群蜂般紛紛登陸美國,向金融業,服務業,遊樂業,製造業等領域大舉進攻,劫城掠地,揮金如土,不僅讓美國人驚恐萬分,而且也使整個世界為之而震驚,世界舞臺上刮起了一股強大的日本旋風。      不消幾年日本就取得了赫赫“戰績”: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人偷襲過的珍珠港夏威夷,幾乎已整個地被日本人用重金買下,1986、1987年兩年,日本在夏威夷的房投資就達65億鎂元以上。日本買下了珍珠港海灘區2/3的豪華酒家、大批樓房、大餐廳、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畜牧場和種植園。每年到夏威夷的數以百萬計的旅客中,日本人占5/1。很多美國人對日本人再次襲擊夏威夷深感憂慮。檀香山市市長疾呼:“檀香山市快變成東京的一個區了。”5夏威夷儼然成了供日本人休假療養的“樂園”,宛若一個“新殖民地”。美國大陸本土也四處告急,城池連連失守。三菱公司出資8.46億美元收買了被稱為美國“富有的標誌”和“美利堅的標誌”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動用34億美元買下了被稱為“美國靈魂”的好萊烏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松下公司出資61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大廈失守;花旗銀行總部大廈易幟;莫比爾石油公司總部大廈陷落…………… ………日本的“全球出擊”,使日本的海外資產淨額有1982年的250億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1800億美元,1987年的2400億美元。到1992年底,日本的海外資產總額為20352億美元,負債總額為15216億美元,兩者相減,其純資產已高達5136億美元,連續兩年據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第二位的德國(3339億美元)。從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資達到了創記錄的高峰,5年之間總數高達近4000億美元。僅1989年一年日本的資本輸出就達到了1794億美元………在歐洲,法國的一位任期很短的總理伊迪斯·克勒松說,日本買下了美國,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歐洲。並告誡歐洲人說,日本人是螞蟻,一心從事著征服世界的戰略,日思夜想著如何向西方進行勒索。許多歐洲的政治家和官僚也都普遍地認為,美國是日本80年代的目標,歐洲是日本90年代的目標。日本人在歐洲的投資從1980年的數億美元直線上升到1991年的540億美元。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歐洲也引起了一陣陣“對日本的恐懼”。』 昨天聽蕭鼓聲中第三節,恰巧的是,在節目中長毛同樣說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資 大肆來港”Shopping”的事件. 廢話不多說了,還是看剪報資料吧!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6-7-2009 19:37 | 只看該作者 47#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6-7-2009 20:04 編輯 背景,在當時各大報紙所指的外資是"日資" 林行止專欄 5月5日四大華資收購置地失敗,5月8日大公報的這則新聞引起了我的興趣 信報在5月10日之報導 其後之報導 "灘牌"前報章對長和系財務的一些報導 1988年5月4日信報 5月4日,明報, 謠傳迭起 星島日報 5月5日信報 5月5日,曹仁超專欄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6-7-2009 20:02 | 只看該作者 48#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6-7-2009 20:24 編輯 收購失敗,次日報章之報導 5月6日信報,林行止專欄 4大財團損失1億1千萬元 曹仁超 怡策之公告 5月6日星島,包偉仕稱7年之約是跟美國做法, 但7年對怡和及置地亦是另一種"檯底"約束 5月6日星島,李嘉誠說自己不喜敵意收購 5月8日信報,重要的一點協議,是否不希望置地落入日資之手? 5月8日星島,前因後果 曹仁超專欄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6-7-2009 20:19 | 只看該作者 49# 在收購戰中,有段富豪"鋤大弟"的插曲,我後來在96年壹週刊中發現了相關的煲水報導,現上傳給大家看看,輕鬆一下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9-7-2009 11:07 | 只看該作者 50# 對李氏生意擴展上有著決定性影響的人,匯豐銀行主席--沈弼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3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9-7-2009 11:38 | 只看該作者 51#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30-7-2009 18:00 編輯 1996年李氏喜得小孫女,榮陞為爺爺,接受東周刊訪問時提供了不少李家的生活小資料 以下這照片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最近的焦點人物--李澤楷一家 原來他是用水晶熊來代表他們一家..... 李稱"中熊"祇能夠多一隻,不知這梁姓的"中熊"有否被他放進去了 前李宅不足6千呎 李氏以前喜歡到深水灣游水 事實證明他的次子澤楷很夠"慳家",連婚也不用結 李氏提到有人傷害佢地,應該是指一年前發生在長子身上的事吧!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9-7-2009 11:56 | 只看該作者 52#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9-7-2009 12:14 編輯 近日一直留意新疆的暴亂事件,昨天看到新聞說胡錦濤已匆忙結束外國之國事訪問回國,連G8峰會也不參加了. 暴亂發生後,這兩天有關當局已開放給外國70多家傳媒--100多名記者進內採訪,派軍隊進疆平亂謠傳戛然而止.而且昨天看了一個cctv的新聞節目,邀請的講者中有反恐專家,而節目中及央視記者採訪中不斷提及要與"熱比婭"作鬥爭,看來是已將事件定下了調子. 我還有興趣知道本身是維族的吾爾開希對此事的看法. 這兩天我想去了解一下新疆的問題,過兩天將繼續更新李氏皇朝.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6-7-2009 12:31 | 只看該作者 53# 這兩天在找尋李氏早期的創業資料,找到了一些1959年香港塑膠業的報導(還在找尋中),現先上傳給大家看看.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Jan - June,1959) 主題,內文提到一間叫"Natural Fern Co"的公司和一個叫"S.Berger"的人. 其他一些關於塑膠行業的報導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7-7-2009 12:01 | 只看該作者 54# 昨晚剛學懂了如何上傳視頻到youtube,現將這視頻上傳來給大家看 傳奇大班馬世民-樂向險中求 1 2 3 完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mememomo 確認會員 帖子10977 積分12502 金幣0 性別男 在線時間1846 小時 發表於 17-7-2009 12:28 | 只看該作者 55# Very informative. Appreciate your effort. 劍倚青天笛倚樓,雲影悠悠,鶴影悠悠。 好同攜手上瀛洲,身在閻浮,業在閻浮。 一段紅雲綠樹愁月,今也休休,古也休休。 夕陽西去水東流,富又何求,貴又何求。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7-7-2009 19:33 | 只看該作者 56#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8-7-2009 00:26 編輯 今天看到人網給李嘉誠的信,大方得體,乃恰妥之做法. 作為研究李嘉誠的我,今後搜集之資料當更加嚴謹處理,務求找到歷史上一個更真實的李嘉誠. 少點塗脂抹粉,還歷史一個真實面.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7-7-2009 20:09 | 只看該作者 57#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7-7-2009 20:12 編輯 今天比較熱鬧,我再來張貼多些資料吧. 莊月明學途時序歷程: 看了很多本李嘉誠的傳記,在說到李莊之戀時,都說莊月明是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旋即留學日本,並於1963年下嫁李嘉誠.我一直都覺得此說法在時序上有點窘迫感,而莊月明港大畢業時已屆29之齡,應到春遲花嫁之年,爾後卻又再留學日本按理有點說不過去,於是我去查了一下資料,現把資料留給大家看. 以下是1994年港大莊月明文娛中心啟用時,李嘉誠的演辭(資料來源自李嘉誠基金會 演講辭中清楚說明莊月明是先留學日本,返港後才入讀香港大學,並於1961年畢業,獲文學士. 1961年畢業時,莊月明已屆29歲之齡(莊月明生於1932年).我翻查了當時的學制,香港大學已於1955年改行3年大學制,即五->二->三制,當時的英華女學校應該已是五加二學制,則莊月明中學畢業時理應18~19歲,即是說莊月明中學畢業後沒有直接升讀港大,而是留學到日本明治大學的文學院 .1958年回港後,再升讀港大,師承國學大師饒宗頤,並於1961年畢業.1963年嫁予李嘉誠.
還原歷史一個真實面,不是更好嗎?


以下是日本明治大學的一些接近莊月明留學該校時期的圖片,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年莊月明在這些地方出沒的身影.




當年的校徽(第二個)





現在的校徽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3-7-2009 22:14 | 只看該作者
58#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3-7-2009 22:18 編輯


功成毋忘靠乃翁 之 李澤鉅

李澤鉅一炮而紅的處女作是發展加拿大溫哥華的萬博豪園,我們來看看藏身於成功背後的身影.

財富月刊 1988月5月3日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3-7-2009 22:21 | 只看該作者
59#
南北極 1988年5月16日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3-7-2009 22:31 | 只看該作者
60#
89年六四事件後,香港開始出現新一輪的移民潮,主要目的地是---加拿大

南北極 1989年12月8日


1990年2月18日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4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30-7-2009 19:15 | 只看該作者
61#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2-10-2009 00:02 編輯


在更新李氏皇朝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星期來的一些事情.

"創業難,守業更難",這是上星期日陳志雲於書展上的講題.我花了不少心思準備了些問題,亦帶備了一本書,準備在答問環節時以書會友,引書證題,可惜陳總臨時取消答問環節,讓我撲了個空,其虛怯之心或可見之.
雖然撲空,但亦無礙,祇因逛了半天的書海,難得在演講廳中涼坐了一個多小時,浪費了這片苦心,卻舒爽了這對痠足,孰知幸甚!

每年的書展,我差不多都有去,為的不是港、臺或英文版的八折書籍,這些在我平常閑逛書店一條街時已盡收眼底,為的是每年由國內出版商所帶來的珍稀書籍,這些書籍在樓上的簡體字書店亦失其影蹤,國內的書城一年也祇能去兩三次,而且在書海中亦常有滄海遺珠之憾,因此每年的書展,簡體字區便是我逗留的主陣地.

今年書展共買了五本書,在下願翻開來與大家分享
1.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
2.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 (以前在商務見過沒買,今次打開來細看後,原來非常精彩)
3.袁枚集
4.梁思成談建築(熱愛園林古建築的人,一般都不會錯過)
5.餐巾紙的背面

照片中的其他書是去年書展時買的.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30-7-2009 19:49 | 只看該作者
62#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30-7-2009 20:08 編輯


回到主題,前兩天有報導指有線欲申請免費電視牌照,正好與我今天更新的內容遙相呼應.

功成毋忘靠乃翁之李澤楷


1990年初,莊月明不幸病故,李嘉誠心力虛衰,似有頓退之意,開始安排兒子接棒事宜,此時的小兒子對於老來喪偶的他尤為重要,李嘉誠不願讓小兒子離開自已,決定把他留在身邊......

李澤楷一炮而紅的第一步便是衛星電視,我們又來看看小超人成功背後的那個身影.

下圖為1990年8月10日 財富月刊

1990年12月 信報財經月刊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30-7-2009 19:54 | 只看該作者
63#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30-7-2009 20:14 編輯


1992年4月18日 南北極


衛視的巨大廣告收入引起了傳媒大亨梅鐸的注意,但廣告商的背景卻是出奇怪異,是小超人的奇才有功還是背後那個身影的力量呢?


1994年8月18日 南北極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30-7-2009 19:59 | 只看該作者
64#
有線電視

1989年8月18日 南北極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8-2009 17:39 | 只看該作者
6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8-2009 18:47 編輯


前天找了些和李嘉誠有關的女人的資料,其中一個便是馮佩明,原來她與李嘉誠一樣,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由此引發了我的一點聯想,想到了05年港大醫學院的冠名風波,想到了”我執”,想到了蕭生說過的"你若無心我便休",又想到了一首歌……

還記得上星期去書展時,看到不少青年在”狂掃”梁文道的”常識”和”我執”,卻聽得買此二書的原因在於朋友們都買了,所以他也要買,他的小女友在旁邊亦嚷著要買一本.想不到梁道長的書竟要在國內印行簡體字版才能風靡香港的讀者,出口轉內銷的又一成功例證.記得一兩年前,道長寫過一本書叫”弱水三千”,當時在書店內亦聽到消費者說不知弱水三千何所云,時間雖有迥異,但作者苦澀的嘆息我還是能感覺到.或許經過弱水三千的教訓,梁道長這回的書名簡化了不少,但”我執”一詞,又有多少人能解其中味?

在”我執”中,梁文道盛讚林夕的作品”暗湧”,沒錯,那句”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頭仍驟滿密雲,就算一屋暗燈,照不穿我身,仍可反映你心”的確藏有深蘊的寫作技巧,足以傾倒道長,但從我個人來看,我認為林夕的頂峰之作是一首讓人忽略了的作品---電光幻影.林夕是個佛教徒,我是一個無宗教信徒,但亦為這首歌而看了一回金剛經,佛教梵音,還是藏有不少哲理.我的思想或許不是主流,所以祇能與愛看這貼子的朋友分享.排除歌者換氣時那近乎哮喘病發作的哮鳴音外,這歌還是很值得推介的.

先聽聽- -暗湧





電光幻影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8-2009 17:52 | 只看該作者
66#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8-2009 17:57 編輯


香港壹週刊1003期 周凱旋 勁敵 30年情未了 紅顏知己 愛心 箍 誠哥 李嘉誠

LINK : 香港壹週刊1003期 馮佩明......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9-8-2009 16:16 | 只看該作者
67#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9-8-2009 19:22 編輯


李嘉誠備位綢繆,分拆長江基建讓長子李澤鉅任主席,樓房業務開始交由他總攬其事,而次子李澤楷則選擇外出另謀發展,並在商戰上多次與父兄交鋒.

1996年6月13日東周刊





老臣子周年茂與太子有點貌合神離.


1996年7月25日東周刊



1997年4月4日東周刊,太子掌權,周年茂出局


這張照片拍得很妙,不是指那春光一點,而是座列的位置,三父子分隔而坐,李澤鉅位列居中,李嘉誠與李澤楷旁侍兩邊,他倆的關係亦心如其位,越坐越遠,Richard還要側身示背與人交談說笑,一派不在乎的樣子,與父兄南轅北轍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9-8-2009 16:25 | 只看該作者
68#
北角長江大廈


長江已拆卸,現址已建成千禧廣場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6-8-2009 01:13 | 只看該作者
69#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6-8-2009 01:49 編輯


李嘉誠是在1958年開始涉足地產業。這個星期,我花了不少時間找這方面的資料,並且幸運地找到了當時香港地產業的一些youtube視頻,雖然不是很齊全,但還是可以幫助大家速描一下當年香港的地產業。現在的時間有點晚了,我先把youtube帶給大家,明天再來更新多點資料。

唐樓歲月


地產革命


房股狂潮

註:當年所指的華資地產五虎將並不是如視頻所說的那五虎,是有點出入的。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6-8-2009 22:36 | 只看該作者
70#
1953年12月25日三大木屋區-石硤尾大火,這場火災與李嘉誠沒有關係,但對香港的房屋政策卻有深遠影響。


紅磡區興建平民屋

大火後的10年
g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5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6-8-2009 23:04 | 只看該作者
71#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6-8-2009 23:08 編輯


1965年1月底,香港華資銀行爆發擠提風暴。

在1月初,華資銀行已開始感到銀根壓力,銀行同業拆息增高,圖為1965年1月5日星島日報。

1月12日星島日報


同日,各大華資銀行開始大賣加息廣告


1月13日,銀行加息的舉動似乎沒有影響到投資者~

1月14日


1965年1月28日星島日報~~明德銀號停業,由銀行監理處接管,擠提風潮悄悄地拉開序幕


1月29日,股市還在"大放異彩"

2月1日星島日報


2月4日星島日報


2月5日星島日報


接下來的報紙檔案由於不小心被我刪除掉了,祇好下次再找來轉貼給大家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7-8-2009 00:56 | 只看該作者
72#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7-8-2009 01:17 編輯


昨天看了一本書,叫"神話背後-李澤楷"(劉山著,明報出版社),其寫法是近乎用李澤楷第一身的角度。記得以前曾傳聞是李澤楷用"影子"寫出來的,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內容之細膩也讓我感到很錯愕,不像是虛構情景,尤其是說到莊月明身故前的住所旭龢道時,便說到當時莊月明有一位日本女友人(莊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正住在那裡,這個資料很多李嘉誠的傳記書上都沒有提到,祇有"李嘉誠家族傳"內有提及此事......
"神話背後"一書中更是強烈暗示莊月明是自殺身故,當然,在沒有實質的資料支持時,我也不敢武斷相信,但書中的隱蔽答案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此書若是影子所寫,卻又有些事令我有所懷疑,那就是說到莊月明的年齡問題。書中說到莊月明的年齡與李嘉誠相差7歲,還說莊月明身故時是享年56歲。根據我所看到的資料,都是說莊月明小李嘉誠4歲,而且莊月明身故時的訃聞都說莊享年58(當然,我是不知道訃聞一般是寫死者的虛齡還是實際年齡,知道的朋友煩請相告),但是,書中不只一次提到李家多次向外發放虛假消息,如李澤楷於和黃的上班日期,根據這點,卻又引起了我的懷疑。

請大家先看李家的訃聞



再看看莊月明的墓碑



一次都沒有看到莊月明的出生年期。

我對莊月明的年齡作了兩個推測:

推測一
倘若以莊月明小李嘉誠4歲;又以莊身故時的實歲為58歲來計算,那麼莊月明的出生年期便是1932年,而莊月明在196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已是不爭的事實,當時的hku已是3年制,那麼入學年期便是1958年。莊月明預科畢業後沒有直入香港大學,而是先留學日本亦已證實。一般來說,預科畢業時的年齡約在18~19歲左右,以1932年出生來計算,莊月明預科畢業時應是1950~1951年,以此推算,莊月明難道留日達7~8年之久才進hku?

推測二:
若以"神話背後-李澤楷"一書來說,莊月明身故時為56歲(假設訃聞的享年58歲是虛齡),那麼莊月明的出生年期便是1934年,則預科畢業時便約為1952~1953年,日本的大學是4年制,那麼,莊月明學完回港時便約為1956~1957年,其後於1958年入讀香港大學在時間上就較為吻合。

為何莊月明的出生之年被隱沒?

就以推測二來說,莊之出生年期是1934年。一個女孩子,一般再早也要十二、三歲才會情竇初開吧,那麼便是1946~1947年左右,而當時的李嘉誠約為18~19歲,而李嘉誠向他舅父莊靜庵借錢做生意之時便是1950年,李氏22歲的時候。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8-2009 20:08 | 只看該作者
73#
最近在找尋李氏早期資料時,看了不少文史檔案,尤其是李氏早期立身之地--西環一帶的歷史發展,由堅尼地、西環到上環、中環及下環;由下市場、中市場到太平山街、荷李活道的上市場;由東華醫院、文武廟、到文咸東西南北行、再到乾泰隆的陳家等等,都讓我非常著迷。
記得幾年前曾看過香港大學一個歷史系教授的文章,控訴香港出版社的中學教科書故意抹去香港的殖民地史,在書中找不到"殖民地"三字,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實在令人憤慨。香港沒有了殖民地三個字,在歷史上還能留下甚麼?

說回李氏皇朝,前幾天到人網與蕭生錄製節目,錄製前跟蕭生閑聊了一會。自李氏的資料搜集開始,我都認為自己力所及處已盡無遺闕,然而多得蕭生提點後才知道自己把李氏最重要的一些東西給遺掉了,差點有入寶山而空手回之恨,說到底還是自己不夠長進,看事情還不夠細膩,以後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4-8-2009 23:42 | 只看該作者
74#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4-8-2009 23:51 編輯


昨天到公共圖書館閑坐了一會,看了些介紹舊香港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叫《吾土吾情》,作者韋基舜。書中介紹了不少老香港鮮為人知的趣聞,同時,書中也談到了另一本書,是鄭寶鴻寫的《香江知味:香港早期的飲食場所》。正好在館內亦能尋得此書,便打開來一探究竟,看看能否找到李嘉誠早期在西環做茶樓跑堂時的"春茗茶樓"。香江知味書中,把不同的飲食類別分門結章,第一章就談到茶樓,而且還將早年的茶樓名稱分別表列出來,在1940年代的港島茶樓名單中,卻不見有"春茗茶樓",但在西環區卻有一間叫"茗芳茶樓",位於皇后大道西337號,與中正街交界,現為"崑保大廈所在。根據書中的資料所示,當時茶樓食肆的店名一般是不會直接用節慶名稱來命名,因此李氏早年的跑堂生活,或許是在這間"茗芳茶樓"渡過的。


書中還有一張1920年文咸西街農曆新年的夜景照片,大大的燈籠倚門提照,現在已不能找到這種美景了。


1937年位於德輔道中244號近禧利街的"新紀元酒家"


早前在翻查香港地產史時所看的dvd,分兩張光碟合共15集。亞視製作的這輯節目還是很有水平。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9-8-2009 12:45 | 只看該作者
7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30-8-2009 01:21 編輯


近一段時間內,一直都在關注著李氏的平生點滴,包括了他與政府的關係,當中又分為與港府及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昨晚蕭生在蕭鼓聲中第三節和梁國雄都提到了官僚資本,正好這個問題在下最近亦常在思索中。

早前在灣仔書展買了一本書叫"軍紳政權",看完後順藤摸瓜,在前幾天又在圖書館借來了吳晗和費孝通等所寫的"皇權與紳權",無不都在探討這些問題,然而走到了今天,經史循環,又白了幾度秋?

軍紳政權











皇權與紳權



看這本書前,一個令我頓時感到壓抑的名字出現了,他是身處在觀察社時期的儲安平,不知道他後來所寫的"黨天下"與這本書有沒有關係?還有,出書的年份是1948~1949年,售價是"金圓四元",在印象中,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金圓券的標價!



很值得看的一本書,不妨在週末的時候,到圖書館把它翻閱一遍。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3-9-2009 20:48 | 只看該作者
76#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3-9-2009 20:51 編輯


由於近來身心疲乏,因而很久沒來更新資料,在此先向大家致歉。

上星期二晚上於人網錄完音後,帶著沉重的心情趕到我姐姐的家裡,帶她到醫院看病。姐姐近來的精神情況一直讓我們非常擔心,上星期二晚決定帶她到醫院檢查,於急症室病房住了一晚後,翌日被醫生轉介到女精神科病房住院留醫......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進精神科病房。
許多的妄念在病房內來回游盪,一個個疑幻如真的迷離景象正在上演,祇有迷失的靈魂才能與這幕戲相感應。偶爾傳來某病人的嚎哭聲,時而又聽到另一人的哀叫聲,聲聲都似要把我眼眶眼內被水淹朦了的姐姐撕碎。
禍不單行,門災迭起,在家鄉小休的家母又發生家居意外,左手"二度"燒傷,由於要趕回來看姐姐,而沒有在當地就醫。我看到媽媽左手上已然死了的一片斑黑焦皮,便立刻帶她到醫院急症室求診,醫生立刻把死皮剝下,那皮下鮮紅的一片,大概要在我心臟上再劃上一刀才能呈現出這種顏色。
我對醫院一點也不陌生,但在那一刻,我開始有點討厭醫院。

昨晚聽了白姐姐接受人網訪問的節目,倘若白姐姐願意再重開節目,讓感情路上遇到問題的人有一個直接傾訴的渠道,有多少人會因此而得以開懷呢?

昨天終於有空去做資料搜集,我突然發覺原來要獲得開心是可以如此簡單。

談完了近況,待一會便把資料上傳上來。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4-9-2009 00:26 | 只看該作者
77#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2-9-2009 19:08 編輯


李嘉誠於1979年鯨吞大象吃掉和黃。現在來看看當時和黃及其大班祈德尊的一些資料.


匯豐得到和黃的控股權後,請來了有"公司醫生"之稱的韋理來管理和黃,韋理的背景如下




李嘉誠及現在一伙響噹噹的超級富豪都是在亂世時搶奪先機的得益者

1983年7月16日南北極:災難致富論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4-9-2009 00:58 | 只看該作者
78#
李嘉誠一直以置地為他打拼的目標,到底置地的價值有哪裡?
看看1983年6月16日南北極的專題報導:置地怎麼建立中區王

註:1983年或許是置地"犯太歲"(本命年),當年的過度膨脹使置地於股災後陷入重大困境。



再來看看當年置地(怡和)大班"紐壁堅"及其後重掌置地(怡和)的"西門仔"的背景資料


1983年股災前,"暴食過度的恐龍"--置地
南北極


置地執行懂事"鮑富達"下台,作為他好友的大班"紐壁堅"亦將君體相同
1983年9月11日南北極 : 地產強人被迫下台


九倉被包玉剛"銀彈轟炸"收購後,怡和大班妞壁堅坐立不安,他擔心的是旗下的另巨鯨公司"置地的安危。
1980年11月16日南北極: 怪招出盡保置地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4-9-2009 01:37 | 只看該作者
79#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2-9-2009 19:14 編輯


由姐姐的問題使我想到了蕭生幾年前在風蕭蕭中說過的一段話。當時蕭生說:若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不能及時逃脫出來,而困守在執著中,就連李嘉誠也可以想到自殺的理由。其後又提到富豪"梁昌"亦是跳樓自殺的。
當時我並不知道"梁昌"是何許人,在昨天看南北極時卻發現了他的名字......原來他亦有精神問題,為情所困,久鬱成病!

大家可以把以下的資料當是八卦新聞一則來看吧!
1979年8月16日南北極 : 億萬富豪梁昌(梁潤昌)之死


前天看報紙,得悉美心集團第二代太子爺"伍威權"跳樓自殺,同樣是精神問題......

昨天剛好看到了南北極介紹到了美心的伍家,順便把資料亦給大家看看
1982年5月16日南北極: 伍氏兄弟與美心集團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8-9-2009 19:24 | 只看該作者
80#
1979年匯豐將22%和黃股權售與長實原來還有一個理由--匯豐急需現金收購美國海洋密蘭銀行,而在芸芸富豪中,以李嘉誠的現金儲備最多,公司的負債比率僅為46%,較其他富豪為低.




1967年後,急於挑戰怡和系的和黃大班祈德尊,求急冒進,這位以香港為家的"老香港"最後輸掉了自己一手將之發揚光大的四大洋行之一"和黃"。1981年於英國渡假時急病逝世,享年63歲.現在位於荃灣的"祈德尊新邨"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香港一代商雄而命名的。

為了生怕大家看資料時過於沉悶,我喜歡偶爾找點視頻來讓大家看,早前偶然看到1979年香港小姐決賽視頻時,赫然聽見了他的名字Douglas Clague .
可惜黃霑似乎叫錯了他的名字,讓這位略顯蒼老的"過戲"大班顯得更加淒然。

大家在留意18號鄭文雅及19號鍾楚紅時,亦請留意一下第6分鐘才出場的評判之一"祈德尊"。
(以下是國內土豆網1979年香港小姐決賽的視頻,有15秒廣告)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K_4_EucyZI/


原來祈德尊亦是1967年奪得無線廣播牌照-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以下是1965年2月5日星島日報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6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8-9-2009 19:35 | 只看該作者
81#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8-9-2009 19:37 編輯


前兩天,在經過佐敦道時,剛好看到一間商店正在裝修,門口堆放的兩包紙袋極誘惑地召喚著我的目光。
既然看到了青洲英坭,就順便找些相關的資料來給大家看吧!
下圖為1979年7月 金銀證券月報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8-9-2009 20:13 | 只看該作者
82#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18-9-2009 20:47 編輯


李嘉誠1979年奪得和黃22%股權後,同年又增持青洲英坭的控股權到36%,成為青坭主席.
與此同時,華資4大地產合組開始興建大型屋村住宅--沙田第一城,但大型屋村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孚石油所構思出來的,而香港的第一個大型綜合屋村是位於荔枝角灣(前商業電台舊址)的 美孚新邨 。

上世紀踏入70年代,英美財團開始興建大型屋村,而位列四大英資財團的和黃便伙同陳德泰的大昌地產發展黃埔新邨,而太古亦是伙同大昌發展太古城,最後卻雙雙甩掉大昌.......


在上世紀60年代已被譽為地產強人的陳德泰,其所創立的大昌地產1972年上市時招股價是4元。1981年陳德泰逝世,由年僅38歲的兒子陳斌繼承父位,成為最年輕的上市集團主席。我剛查了一下大昌集團的股價,經過30多年後,大昌的股價仍徘徊在4元左右,引人深思。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8-9-2009 20:17 | 只看該作者
83#
1981年7月南北極--神化了的人-李嘉誠論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9-2009 13:00 | 只看該作者
84#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6-9-2009 13:57 編輯


1982年年底香港時局波譎雲詭,民心虛浮不安。踏入9月,戴卓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一役大勝之機挾勢訪京,結果於人民大會堂前錯腳仆倒,紳尊儀喪,香港隨即爆發信心危機。

我們先來看看置地在這一年危機前的大型併購行動。

1982年1月南北極---置地"破曉突擊"收購電話




1982年2月南北極--新地王(即現在之交易廣場)的投標-香港前景的 試金石



1982年3月--置地投得地王


其後,置地又收購了港燈,變成了一頭巨獸,南北極用"大哉置地",一點也沒有說錯。


不過,到了1982年9月,時局多變,香港爆發信心危機,波及股市,置地危矣!



經此大創,置地身陷困局,埋下了禍根。
1983年情況大壞,怡和宮廷叛變,大班紐壁堅被迫下台,西門仔入主怡和


在這年身陷困局的,還有恆隆、佳寧、嘉年地產等。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9-2009 13:32 | 只看該作者
8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6-9-2009 13:51 編輯


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後,局勢開始明朗,經濟復甦。
李嘉誠在這年與港燈合組成立"國際城市",發展北角城市花園,卻遇上了一件很不該的事情。

1984年7月南北極--王光英看淡香港樓市,其聲譽亦如樓價大跌



事後,一向有長實廣告捧場的南北極發表了一篇文章
1984年10月--李嘉誠盛名之累?


事後,長實一名董事"周千和"因出售5500多萬股"國城"股份,被控告"內幕交易".............
1986年10月南北極--李嘉誠擊鼓鳴冤



事件最終不了了之,暫告一段落,而在這次與港燈的合作中,李嘉誠看到了港燈的價值,起了併購之心,一旦併購成功,"國城"也自是囊中物。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6-9-2009 13:45 | 只看該作者
86#
我們來看看港燈的一些內在價值
1983年11月南北極--港燈發電能力的探討


1984年,一個既不屬於怡和亦不屬於長實的旁觀者在旁邊看到了整個棋局,決定把籌碼押向處於時局有利位置的長實,悄悄地面見了長實主席李嘉誠,獻上的第一個計謀便是建議收購港燈,他的名字是馬世民......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0-2009 14:47 | 只看該作者
87#
先上傳一些王光英的報導,然後再上傳一個我感興趣的人~~馬世民

1989年5月18日南北極~王光英何不告老還鄉




1993年9月,已"退思"於北京的王光英接受了壹週刊的訪問,談到了國際城市事件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0-2009 15:11 | 只看該作者
88#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10-2009 15:12 編輯


1990年1月南北極~和黃的九十年代策略(交通、電訊、能源)
當時和黃的董事總經理是~馬世民



1991年4月嘉宏國際私有化失敗

1991年5月南北極~私有化成敗的關鍵是甚麼


1992年嘉宏重提私有化前的一些報導
1992年6月12日壹週刊~嘉宏私有化有內情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0-2009 15:29 | 只看該作者
89#
1992年彭定康上台,7名行政局成員下野,"啟聯"重創,李氏頓失友好依靠,彭督在貨櫃碼頭上開始打反壟斷牌。
1992年10月16日壹週刊~彭定康出擊、李嘉誠中招


和黃最終於9號貨櫃碼頭上敗北而回。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0-2009 17:42 | 只看該作者
90#
1992年11月13日壹週刊~談到和黃飽受海外石油及電訊業務困擾。



1992年11月27日壹週刊~誰吼實馬世民個位



1993年2月5日壹週刊~和黃爆宮廷內鬥



1993年8月壹週刊~馬世民處境不妙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7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0-2009 17:49 | 只看該作者
91#
1993年9月10日壹週刊~馬世民歡送會


1993年11月壹週刊~和黃成現金公司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沒有馬世民當日的堅執,何來和黃現在的赫斯基石油?何來當年的千億賣橙壯舉?
g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2-10-2009 02:32 | 只看該作者
92#
近來已將資料更新到80年代,思之再三,總覺得從這年代開始的資料已很容易由網絡資源上覓獲,不需要重複累贅地在這裡張貼,因此我在接下來的資料搜集中,會將心神挪移到李氏的逸趣雜聞上,希望帶來多點李氏不同的側影。當然,李氏家風向來低調,不易窺秘,但到了某些時候,還是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1993年5月壹週刊---李嘉誠精心炮製豪門婚宴
此時落地新抱的名字是--王富信


穿起了旗袍,最美麗的中國女人味滲了出來。上海小立領,斜襟右衽,袖短細藏玉肩,典型的40年代式款,沒估計錯的話,衣長應擺及踝,兩側開叉及膝。


還是第一次看到莊老夫人的容貌。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0-10-2009 14:46 | 只看該作者
93#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0-10-2009 15:13 編輯


看很多書都寫李嘉誠做生意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發展中不忘穩健",但原來很多作者都沒有看長實的業績報告,因而都把李氏的名訓遺漏了兩個字,就是"強力",請看以下1979年登於信報財經月刊的長實"1978"年度業績報告.
(當年的信報財經月刊似乎很喜歡用"金漆"作招牌)

g


留意以下用電腦加工之紅線。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0-10-2009 15:22 | 只看該作者
94#
1992年壹週刊中的"中環人語"有一則小報導,說到了前匯豐大班沈弼之子與李嘉誠有生意上的關係.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0-10-2009 15:47 | 只看該作者
95#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0-10-2009 15:48 編輯


由於決定找尋些較為軟性的資料給大家,因此以下的視頻一定要給大家看

1975年和記陷入瀕將期絕之境,有一個人的命運與這家公司緊緊地牢牽在一起,他的名字是曹志明......

在接受國內"財經"訪問後,曹sir的國語頓時成了網上的熱點,祇可惜笑的人比較多,留意他說到人生處世部分的比較少。網上熱爆後,陳志雲的飯局訪問了他,其中有一段談到了1975年的和記國際事件,曹sir常說的"溝上唔溝落"經驗總結就是來自此役。

以下是國內"土豆網"的視頻連結(有15秒廣告),在視頻第24分35秒談到此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w2l_F2tGHU/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0-10-2009 16:02 | 只看該作者
96#
蕭生在節目中常談到交易成本/費用,我在1979年10月的信報財經月刊看到了張五常談到交易費用的理論,而且說得比較詳細,所以順便上載來給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5-10-2009 00:43 | 只看該作者
97#
2006年7月東周刊~五星頂級會所曝光


李嘉誠常去"打波"的深水灣香港高爾夫球會,會籍難求,連立法會的"大口華"排了十多年隊也進不了該會。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5-10-2009 01:29 | 只看該作者
98#
1978年4月韋理接受信報財經月刊專訪
內文說到了他的薪金問題、處理殘局手法及未來發展大計,原來和黃78年至80年代初的發展計劃已在韋理時代規劃好了,跟李嘉誠的入主沒多大關係。




同年10月~信報財經月刊又訪問了李嘉誠.......奇哉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5-10-2009 03:39 | 只看該作者
99#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5-10-2009 05:12 編輯


昨晚聽蕭生談到人網的電視發展新計,今天即有朋友叫我看看無線的台慶大劇~宮心計,說此劇首播旋即告捷,收視高達36點,非常精彩云云。老實說,我已很久沒有看香港的電視連續劇了,今天總算提足了勁,一口氣看了四集。果然,無線沒有令我失望,依然是如此的不堪!而且有些事令我不吐不快,唯有在自己的"地盤"妄議一番!

看到有網友在人網指責劇中的服飾不當、劇情抄襲大長今等,對此我都不願多說,因為我認為這些關係不大,畢竟視覺亦是看電視的一種享受;即便是劇中由鄭嘉穎飾演的棋博士,我也不去計較那個唐中後期隸屬於內侍省掖庭局的官教博士是否中官閹人的問題,畢竟劇集少不了愛情元素。我倒是對一些基本知識甚為著緊,因為這些影響較為深遠。

此劇是以唐~宣宗為歷史背景,劇名是"宮心計",整部戲是圍繞著後宮,尤其是以"尚宮局"而展開的,因此我才對這個"基本面"存有意見。晚上,我在網友的一個blog上看到她對此劇多番讚頌的日誌,並煞有介事地介紹了"尚宮局"的架構,對網友教育一番.....

看下圖


網友在看過劇情後,對唐朝後宮的理解就是:"後宮職務分有四司,司膳(掌烹調膳食)、司設(掌宮庭陳設)、司制(掌服裝刺繡)、司珍(掌首飾)。"

她的理解是來自於tvb,給大家看兩張來自tvb的圖

唐朝後宮真正的"基本面"是甚麼呢?

唐朝(宣宗)後宮的女官制度是仿照朝廷"六部二十四司"而分設"六局二十四司"。

六局分別為:
1.尚宮局:尚宮(2人),正五品,下設四司,分別為司記2人、司言2人、司簿2人、司闈2人,司級下設典級2人->掌級2人->女使2至10人不等,最低者為宮人。
以司記為例:司記2人,正六品->典記2人,正七品->掌記2人,正八品等等。
註 : 尚宮局職掌導引中宮,"凡六尚之書物出納文簿皆印署之"

以下各局之職級、人數及官階與上同。
2.尚儀局:尚儀->司籍、司樂、司賓、司贊(職司禮樂)
3.尚服局:尚服->司寶、司衣、司飾、司仗
4.尚食局:尚食->司膳、司釀、司藥、司饎
5.尚寢局:尚寢->司設、司輿、司苑、司燈(職掌燕寢進御之序,總掌帷帳床席、灑掃張設、輿輦扇繖羽儀、園苑、種植瓜果蔬菜、燈燭膏火。)
6.尚功局:尚功->司制(掌衣服裁製縫線)、司珍(掌金玉寶貨)、司綵(掌綵物繒錦絲枲)、司計(掌支度衣服、飲食、薪炭)。

不幸地,宮心計給人的印象是後宮祇有一個尚宮局,而按照劇情所述的背景,故事應該是發生在"尚功局"而不是"尚宮局"。
即便是字音之誤,那麼其下的四司名稱應該不會弄錯才對,可惜司綵、司計卻給司膳、司設偷換了。此劇是tvb的台慶劇、亦是年度大劇,草疏如此,令人汗顏。

還有,唐朝後宮,除了六局外,還設有"宮正"一人,下設司正、典正等,職掌戒令、糾禁、謫罰之事,"司正以牒取裁,小事決罰,大事奏聞"。倘若在劇中加入此元素,劇情定必更有張力。

打字真累,要趕緊去睡覺了......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1-2009 02:07 | 只看該作者
100#
本帖最後由 dolmen530 於 2-11-2009 02:38 編輯


視頻時間又到

以下是李嘉誠在2004年於汕頭大學對著一眾EMBA新、老畢業生的演講,
題目是~~奉獻的藝術

看官在觀賞前,有幾點務須注意:
1.必須具備良好的廣東夾雜潮州口音的國語聆聽訓練(很重要).
2.必須要有1.5小時的空閒時間.
3.必須要有具備以上兩條件亦可能會聽不明白的"覺悟"
4.要耐心等候15秒的廣告時間.

好,去片(國內土豆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pZSqsvA2s0/




倘若大家聽得不大明白,我可以概括一下內容:
他在演講中提到了史記●貨殖列傳;提到了洛克菲勒;提到了范蠡;自比為富蘭克林....等等
在談到富蘭克林時,說到了財富之路中述及的四點成功要素,分別為:
1情婦(勤奮); 2小心 ; 3儉樸 ; 4穩健.....(在下認為偷情也必須具備此四要素!)
並說: 情婦(勤奮)為他帶來財富【片中第21分10秒】、儉樸為他保持產業.
在片中第29分29秒時又說到:要堅持黑心(核心)價值....
第35分17秒再次說:無論企業大跟小都好、最要緊的是黑心(核心)業務,這個黑心(核心)業務就足夠你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或者是業務不好的時候,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這就是我自己個人經驗......云云


不知大家會否笑不攏嘴,但我必須說,我是很佩服這位老人家的,幾十歲人才來學"普通話",還是比很多香港的年輕人說得還要好,而且此片是04年拍攝的,現在他說的普通話已不再普通了...或許這就是他一生人不斷學習的一個小縮影吧!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Page break by AutoPager. Page( 8 ). LoadPages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5-11-2009 19:17 | 只看該作者
101#
1992年12月25日壹週刊
怡和用"大飛"運鴉片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5-11-2009 19:23 | 只看該作者
102#
1993年2月22日壹週刊
李嘉誠:捐錢唔想太招搖


重點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15-11-2009 19:59 | 只看該作者
103#
在樓上的報導中,李嘉誠說到了捐錢不想太招搖、不想用自己的名字云云......
李嘉誠與董浩雲一樣,都是佛教徒。在一次汕頭大學的演說中亦談到了佛學中的道理
(國內土豆網)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pZSqsvA2s0/

片中第25分38秒他說到了做人要"以無我為外衣,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在下不是佛教徒,但是對佛學亦不至於完全無知,亦想說說在港大醫學院冠名權事件上,我對這位佛教徒的看法。

佛家認為人生痛苦,因此要尋求所謂"解脫",解脫並非叫人去死,而是去截斷生死之流,不再受生死束縛,這是佛家的解脫。要得以解脫並不容易,但可以透過積累去達成,佛家稱之為"積資糧"。
"積資糧"有兩種途徑,一是積"福德";一是積"智慧"(讀佛經)。
積福德可以用"布施"(不等於行善)而得,但布施並非是簡單的財施,因為財施者是帶著"自我、本我"來施濟,而真正的布施是要帶著"無我"的觀念去行施,無自我、無痕跡、無數字,一切隨緣救渡眾生,才能稱得上"法施"(布施)。
布施可以在"功德簿"積聚,但若抱著濟施後能為自己帶來長壽體康、子女孝順、事業順利、千古留名等等,都是帶著本我而行施,根本不是在布施。

李嘉誠豪捐10億予港大,四處鑼鼓張揚,還非要得到醫學院的冠名權,這是哪門子的佛教徒?
罪過、罪過。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dolmen530

版主

帖子395 積分829 金幣90 性別男 來自HK 在線時間218 小時
發表於 2-12-2009 00:00 | 只看該作者
104#
1993年5月7日壹週刊~吳光正與三大富貴的恩怨


1993年6月21日壹週刊~兩大富豪化敵為友

閑來覓伴書為上 事到無求睡最安
回覆 引用TOP
1 ... 234567891011下一頁返回列表

Powered by Discuz!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
討論區 | 香港人網 | My radio | Lady First | HK02 香港靈異 | EAT WISE 食得精 | 五區公投網
Best Resolution 1024 x 768 | Flash Plugin Required | Copyright 2007 © 香港人網 hkreport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廣告查詢/合作提案 | 版規

Follo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