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y 19, 2011

铂程斋--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铂程斋--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铂程斋--秦晖:极左、左派、右派、极右的区分与现状

  西方的左右派划分标准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非常动听,叫“自由、平等、博爱”。但任何激动人心的口号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经不起推敲。每个人的天资、生存环境都是不同的,如果让每个人都“自由”发展,那么他们的财富、地位就不可能平等。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在经济上“平等”,那么必然会限制强者的自由以保障弱者。左右派起源于法国制宪会议,但很快定型成与初始含义毫不相干的两个集团。其中左派比较支持平等,强调建设福利国家,更多的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帮助弱者,右派比较强调自由,反对过高福利,比较支持竞争,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建立“弱”政府,反对对于强者的过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区别只基于对平等与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点,右派更偏重自由一点。对基本限度的平等与自由权利,均持有同样的共识。

  什么是极左,什么是极右

  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专政, 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为什么说极左制度是伪公平?

  极左的目的是为获得经济上无差别的公正,但由于每个人能力、背景各不相同,要压制每个人的个性寻求公正,就必须实行极权。这样尽管每个人在经济上基本平等,但极权会造成权力的不平等。位高权重的,呼风唤雨,无所不为。地位卑贱的,连性命都无法保障。在权力倾轧中被淘汰下来的,往往境遇悲惨。这些大伙都很熟,我们曾经在这种制度下生存了很长时间。

  为什么说极右制度是伪自由?极左到极右的角色变换

  这才是我想讲的东西。作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代人,小学的时候, 学的是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甘做螺丝钉和驯服工具。初中的时候,学的是邓小平同志的英明论断:中国不可能出现百万富翁!高中的 时候,一切都颠倒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了,工人阶级要“自己养活自己”了。上大学以后,很无奈,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变成世界第一了。

  极右制度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忽视“起点平等”。刘少奇曾经握着淘粪工人时传祥的手,笑着说:“我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在一个极左制度下的工厂里,虽然厂家资金的实际支配权在厂长和书记这里,但名义上是属于大家的。忽然有一天,分家了,厂长和书记拿到了厂,原先许诺给工人们的退休工资和医疗保障全都作废了,工人们每人拿到了几千元分家费。厂长对工人们说 :我们现在不搞大锅饭了,大家今后要自由竞争!话虽好听,可这种“分家”方 案,这种取消弱者的一切社会保障,取消一切退休金、医疗保险的“自由竞争”, 难道真会是“自由”的竞争吗?

  极右制度,往往表现为权贵资本主义与寡头专政。南美、东南亚模式可为前鉴。极右与右派的距离很远,离极左却是咫尺之遥。极左与极右有相同的“根”, 在极左制度中,国民的财产名属全民,而支配权属于权力中心,转变成极右制度很简单,只要把“全民所有”的遮羞布拿下来就是了,直接依靠权力化公为私。

  左右翼分派混乱的原因

  大陆的左派、右派名词来源与欧洲不同。在中国大陆,派别的划分都是以政府为参照系的。由于历史上政府一直是极左,因此在人们思想上有一个惯性:完全支持政府的就是极左,大部分支持政府的是左派,反对政府的是右派。可以说在九十年代之前,这种划分都是比较合理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能看到。农民问题、失业工人问题、学生就业问题, 基本上都是自由主义者提出来的。按常理,自由主义应该属于右翼阵营,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较弱。但在国内,连他们都开始关注平等问题,表现得“左”了。说明目前的参照系已经偏向极右。

  极左阵营一分为二。有一部分人停住了追随变革的脚步。如果说工人失业、 资本家入党还可以被认为是“阵痛”和“权宜之计”的话,国有资产的快速私有化却是令人心下雪亮。有些地区,在九十年代末,私有经济比重还只有百分之十 几,但过了四五年,就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到八十。这可不是什么私有经济的“优 越性”,而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国有财产瓜分。私有经济再“优越”,也不可能几年就翻上几倍的。这些是目前坚持极左的“毛派”反对“邓派”的基础。

  福布斯在二零零一年给出了中国富豪排行榜,中国大陆有形形色色的排行榜,但绝没有这张有用。中国公安们就按着这张排行榜一个个查下来,富豪们纷纷入狱。我可以一个个扳着指头数下来: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杨斌,通过奇迹性的行政“划拨”到3000亩土地获利七十多亿,贵为朝鲜特区行政长官的身份,在吉林被捕。在排行榜上位居第三的仰融,在华晨的权钱交易中“栽了跟头”, 琅珰入狱。不多举例,大伙也能知道是哪批人“先富起来”了。

  极左分裂了,不少人可以归为极左与极右派系分裂。极左称为毛派,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转移到网上成为另一类反对派。现在有些网友看见极左派和右派都在批评政府,就想当然地认为执政者是中间派,其实不然。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不少极左派系转型成为民族主义派系,我认为他们的转型是为了逃避面对国内现实问题。骂日本骂美国,多容易呀,多安全呀,也不需要什么判断力,中国做的就是对的呗!哪有谈国内问题那么难?

  讨论假问题的知识分子

  许多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台湾,他们觉得先用开明专制发展经济,然后向民主化转型,走“台湾道路”。新权威主义者萧功秦感慨说,八十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激进民主派,谁也不听我的。但八九年以后,知识分子终于变得深沉、 睿智、成熟了。我倒觉得不妨把这些褒义词换一下,知识分子变得冷漠、犬儒了。 就拿北大清华来讲,以前他们会为了工人的利益上街,现在,就算工人们都在罢工,他们也不会凑合。学生们会觉得工人是自找的。目前,知识分子的经济状况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而且,北大清华的学生更是得天独厚,不爽了可以出国嘛!

  中国知识分子除了“吃苦耐劳”,没什么特别的优点。缺点倒是很多,攀附 权贵、空谈、抄袭,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是屡见不鲜。现在是好点了,独立的, 面对现实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但我还得说上几句,中国一些善良又独立,还有点学者风范的知识分子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白日做梦”。

  怎么“白日做梦”呢?当权力迅速腐化,中国开始进行以权换钱的“原始积累”的时候。学者们开始憧憬“中产阶级”的产生会给中国“送来”民主制度和 自由市场经济。当香港回归的时候。学者开始幻想“香港的多党制”会“普及” 大陆。当工人纷纷下岗,贫富严重分化的时候。学者们又会认为“威权体制”下的经济增长将是“民主化”不可逾越的短暂阶段。他们从来不想,不去自己争取权益,不去推动制度民主化建设,不去抨击社会的不公,难道自由民主与公正会随着“经济增长”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落到国民手里吗?远看欧美各国,近看台湾韩国,民主化进程都是血与泪凝成的,好东西不会光顾睡大觉的民族。不去追求民主,哪来的民主?不去追求自由,哪来的自由?不去呼唤平等,哪来的平等?企图等着经济发展后制度“水到渠成”,笑话,没看见别人的渠都是自己挖的么?不挖渠,水到了只会把人淹死。

  九十年代末期的知识界现象,叫作“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对话”。看似与国外右派与左派的对话相似。但对些什么呢?中国太平等了?中国太自由了?国内没几个人能听懂“新左派”的“后现代”论述。想想也是,跟一个吃不饱饭的人谈减肥,他能听懂么?自由主义也面临“少谈公正”的指责而纷纷转型。以前叱咤风云的厉以宁,被人指责为权贵辩护。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穷人的时候,谈股份、谈市场争夺、谈MBA,意义便明显褪色了。

  俺认为现在左和右的“对话”根本没有意义。左派与右派根本没有“对话的必要”。自由多一点平等少一点,还是自由少一点平等多一点,这种讨论在中国毫无意义。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自由与平等的底限”。在一个既不自由又不平等的社会,谈哪个多哪个少不是“空谈”又是什么呢?

  阻止极右倾向可能为时已晚

  目前什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现象?我认为就是“私有化”。对此网上早已直言无忌,也有一些报刊胆子比较大,敢于直呼“私有化进程”。现实中的大多数媒体要遮掩一些,换个说法,什么“改制”、“转制”、“股份化”、“鼓励私 有成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我不谈怎样“阻止”私有化。长期极左造成权力不受制约,同样这种权力 “市场化”、权贵“资本化”,国民也已无力量制约。利益与不受制约的权力促成极左到极右的转变而无可阻挡。在不可能阻止私有化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应该呼唤的,就是保证这种“私有化”能够尽量公平。不要出现那种私有化:厂长书记拿到了厂子,工人一次性下岗。然后大家开始在“公平的市场”中进行“平等 竞争”。这种分家最后只会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下滑。类似的例子可以在苏东私有化中看见。分家分得比较公平的东欧国家,经济在短期下滑以后立刻回升起飞, 而做得不好的俄罗斯等国,则造就金融寡头与垄断集团,经济低迷很久才逐渐回升。

  目前私有化的关键就是在国有资产被分光以前,建立一个比较公平的“分家” 策略。但从现在经济比重来看,国有资产已经被分掉了将近一半,对“分家”策略的讨论尚未开始。

  中国特色?中国没有特色!

  绝对不要相信“文化”会造成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经济也许不是“制度决定”。但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台湾与香港 的经济制度与规律,离美国近而离同种文化的大陆远。东德与西德,南韩与北韩, 经济实体的差异程度,与文化的近似程度恰成对比。广东企业与北京企业的相似程度,远远超过广东和广西企业的相似程度。决定经济的仍将是制度,我们中国不会因为“文化不同”而走上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经济道路。

  拿一个影响最广的误解来谈,曾经吹得神乎其神的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一度被有很多人认为,乡镇企业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是世界经济的“第三条 道路”,农民企业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经济现象。我本科的时候,在北大听过不 少讲座,这种观点早已让人耳边起茧。但九十年代末,乡镇企业集体“进城”和潮水般的民工以实际行动嘲弄了这种“发现”,以至于现在都没人提乡镇企业了。 其实多看历史,就可以发现乡镇企业“似曾相识”。实际上这是国家转轨的一种 现象,在政府的经济控制力减弱,而农奴制依然保留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就会大量涌现。 在十九世纪中期的俄罗斯,工业化已经起步,而依然保留了农奴制。在农奴 制下,农民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世袭身份。由于在农奴制下,俄罗斯通过划分“农民身份”与“非农民身份”限制了农民进城,一批农民就通过工业化形成了整个整个村庄的乡镇企业与大量的家族制的“农民企业家”。俄罗斯涌现了如莫罗佐夫家族、格拉乔夫家族、鲍里索夫家族等“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以纺织闻名的莫斯科省的伊凡诺沃村,以冶金闻名的科斯特罗马省的达尼洛夫村,以制鞋业闻名的特维尔省的基拉姆村。农奴制改革后,这种现象 就渐渐消失。中国也是一样,当放宽了农民进城限制以后,大量农民从乡镇企业中涌出,纷纷进城务工,形成“民工潮”。“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不攻自破。

  同样,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中,中国也不会因为“文化”而有所不同。分家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今后的社会稳定。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政府不断地涌现亿元量级的腐败大案,而又以经济困难的理由取消了下岗工人的退休金和“没有失业”的庄严承诺,开始“自由竞争”。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各种工程一投就是上百亿,而九八年百年一遇的洪灾农民只能分到每人每月三十元的“安家费”。如果仍旧像现在这样,一方面不断“扩招”以实现“教育产业化”,另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学习期间打工陪聊,女大学生向百万富翁们“投怀送抱”,那中国文化的“熏陶”并不会使得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们变得特别 “稳重、深沉、善良”的。

  极右到极左的震荡

  社会公正并不能通过经济增长来弥补。如果不能在转型期建立一个“自由与公平的底限”,那么迟早社会稳定将是无法维持的。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百年前的俄国。二十世纪初,俄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组成立宪民主党,并以此为主体进驻了国家杜马,俄国政府中的开明派也倾向于建立宪法,改变沙皇□□。时任俄国总理的维特决心推进经济改革,并与主要反对派立宪民主党人多次谈判,但由于损及沙皇利益,总理维特最终被解职。主张警察统治,铁腕强权的戈列梅金、斯托雷平相继登台。立宪民主党人被残酷杀害,组织瘫痪。俄罗斯进入了“斯托雷平时代”。以铁腕强权摧毁传统俄国公社,开始“斯托雷平改革”,成立极右翼政府,将俄国经济转变为农场经济与市场经济。 持续的安定造就了“斯托雷平奇迹”。沙俄经济持续高涨,与1900年相比,俄国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 ,国 民收入增长78.8%。全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直到五十年后才被打破。

  由于经济持续稳定,俄罗斯人对政治的兴趣冷淡,人们只关心钞票,政府的反对派陷入尴尬状态。流放海外的“民主人士”内讧成习,国内右翼的立宪民主党分裂派系林立,在国民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则彻底一分 为二,分裂成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吵得不亦乐乎。一些革命者纷纷向政府 “投诚”,从思想上彻底忏悔。激进自由主义的一些人开始清算传统,曾经以立 宪民主党人身份参与革命的知识分子格尔申宗说:“我们不仅不应幻想与人民结 合,反而应该害怕他们甚于害怕政府的刑罚,应该感谢这个政府用刺刀和监狱使我们免受人民的疯狂之害。”

  当知识分子纷纷从右翼与左翼转向为秩序主义、民族主义者时,他们的声望也在不断下降。当瞿秋白访问俄国时,俄国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对老知识分子托尔斯泰依然表示尊敬,但对时下的知识分子却颇为不屑。那时的知识分子声望一落千丈,他们对政府决策毫无影响力,又被民众看成是政府的走狗。

  当知识分子日趋保守,社会依然“稳定”的时候,大众却越来越激进。根据沙俄司法部门的统计,在二十世纪初,以“危害国家安全”而入狱的国民,知识分子比例越来越小,而工农比例却大幅上升。由于斯托雷平的极右翼改革以权贵为利益本位,机会与风险分布极不公正,表面虽然“安定”,但革命暗潮汹涌。极左翼的“社会革命党”成为第一大党。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社会已经“告别革命”的时候,革命却突然爆发,毫无征兆。1917年2月,由于首都的几家商店进货不足与交通不畅,造成面包脱销。导致不满的居民上街,立刻引发骚乱。派去镇压的首都卫戍部队主要由农民组成,早对社会分配不公严重不满的农民军队率先哗变。仅仅七天,沙皇就退位了。极右翼的杜马立刻从保皇派转入革命派,此后社会不断左转,在极左的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后,最后这些“投机革命”的人也纷纷被杀。社会以血的代价完成了极右到极左的转变。

  社会革命并不以知识分子意志为转移

  从俄国的极右到极左转型可以看出。以为知识分子纷纷“告别革命”,革命就不会发生的想法是可笑的。但是,知识分子与政府并非毫无作为。如果知识分子在极右转型期能对政府产生影响力,那么很可能通过一种较为公平的方式瓜分资产,“告别革命”。即使政府不听,如果知识分子能够坚持呼唤公平,在大众中赢得尊敬,那么很可能在革命后能建立起一个左翼或右翼政府,而不会变成一个极左翼政府。重新开始“极左到极右的震荡”。

  从起码的公平观点来看,我们都不能接受先把所有人的财产“公有”后,几十年后再由少数人瓜分这些“公有”财产成为私产。或许过上几百年,大部分人会忘记财产被“公有”的事,但现在显然还没有忘记。即使从目前的贪污、外逃资金,和富翁排行榜上的资产来看,这批几十年积累的公有资产数额相当庞大。几乎每一个厂长和每一个公务员都在转制和加薪中获得了其中的一部分。但这些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农民和工人,被排除在分配队伍之外。很难想象这样的私有化将是稳定的,也很难想象在私有化后能够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东欧俄国的经验来看,凡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平性较差的,如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 兰,经济低迷的时间都长,恢复也慢。而在私有化过程中公平程度较好的东欧系列国家,经济恢复都非常快。目前的国有资产分配公平与否,对今后中国走向哪条道路至关重要。

  中国的左右翼需要合流

  在摆脱极左阴影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曾经为思想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九十年代分裂为左右翼,开始进行“伪问题”的探讨。其实,左翼的社会主义者和右翼的自由主义者只应该在一种情况下对立,就是政府的机制决定了权力和责任是对应的。它有什么样的权力就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权力是公民授予的,公民授予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大的责任,授予的权力小承担的责任也小。在这 种情况下,主张国家多承担一些责任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就势必认为应该给国家多一点授权,而反对国家权力过大的自由主义者势必也要主张国家少承担点责任。

  但如果国家的权力并不是公民授予的,国家增加权力,也并不完全用于承担责任。例如农民交了税养活了警察系统是希望它们能保障社会安宁,而不是用来发暂住证收收容费的。网民缴税是希望让网络畅通,而不是拿这笔钱来搞过滤系统,培训网警来阻塞网络的。一方面,通过权力侵吞公用资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纷纷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国家权力“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有意义么?

  如果直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还不能认识到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在于确定一个 “公正的底限”,热衷于派别之争,那么或许在下一次震荡来临时,已经没有人愿意相信知识分子的话了。

Tuesday, May 3, 2011

QE2遲早要還 cho 信報網站

2011年5月2日

專欄

曹仁超

QE2遲早要還

5月1日,周日。1997年起金融市場變得複雜,大量銀行及外資證券行在港發展業務,加上大量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單憑個人智慧能否戰勝外資大行?例如摩根史丹利環球員工超過6.2萬人,該公司擁有的資金、人才優勢,普通人如何同他們競爭?

雖然聖經上有「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但普通人中有多少個是大衛?我們亦曾見到2008年大行出事的一年,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大到可游說政府推出QE去挽救他們。面對如此多巨人,散戶如何自處?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2007年10月起的金融海嘯,散戶能否一一避過?經過三上三落後散戶是否older wiser but poorer?年輕時曾希望自己的生活多姿多采。回望過去其實是驚濤駭浪,年過六十才明白平淡是福。

今天自問:能否再失去3000萬元而面不改容?或者自己真的「老」了。各位不妨參考一下「蘇富比」在過去20年股價的啟示【圖】,小心駛得萬年船。

金融海嘯之後世界經濟進入「二速發展」時代。成熟經濟體如日本、歐洲及美國等,面對房地產回落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政府必須採取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去令GDP仍有1%至2%增長。由於樓價回落或低企,令這些地區CPI升幅不大(房租一般佔CPI成分26%或以上)。

發達國家的寬鬆金融政策令全球原材料漲價及資金大量流入新興市場尋找出路。反之新興國家的樓價大部分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已完成調整(例如香港由1997年到2003年)。2009年起發達國家的寬鬆金融政策反令新興國家樓價火上加油,刺激新興國家CPI大幅上升。目前矛盾是發達國家欲刺激GDP有較高增長率而採寬鬆貨幣政策,新興國家欲壓抑CPI升幅而在收緊銀根。

投資對錯一線間

以英國為例,2007年至今樓價回落20%(未計英鎊貶值);反之香港樓價2007年至今上升超過60%;美國樓價2006年至今跌幅已接近30%;中國樓價同期上升120%或以上。你說怎麼辦?今天投資已不是計算回報率(logistic)而是概念,形成股價大上大落。

由2009年3月至今,無論金價、股票、美元以外的貨幣,大方向都是一樣,至今為止美國的QE2仍主導一切。5月開始,市場是否為QE2在6月底結束而做準備工夫?自2008年起各國央行供應數以萬億美元計新增貨幣,令今天的金融資產無論股票、債券、商品、黃金及外幣都是no bargains。

反之實質工資卻在不斷下降、失業或半失業人口在大增。2011年3月份中國CPI升幅達5.4%,估計下半年CPI應進入最後上升階段,眼前情況無論對投資者或營商人士都難於應付。在美國,住宅樓租金佔CPI 23%(佔核心通脹40%),此乃為何中國CPI大升而美國CPI升幅仍細理由。

美國CPI升幅不大,理由是美國樓價自2006年中至今仍在回落(增加貨幣可刺激資產價格上升、生產成本上升即PPI,最後才是消費品售價上升,即CPI)。美國目前資產價格不上升,只有PPI上升,令CPI升幅有限。上述情況1990年起在日本出現,1997年至2003年在香港亦曾出現,2007年起在美國出現。

1997年第三季到2000年第一季期間,香港股市及樓價在1997年第三季到1998年第三季皆回落,1998年第四季到2000年第一季股市上升、樓價不升,對香港經濟未見太大影響。2000年第二季到2003年第一季股市同樓價同時回落,引發2003年7月50萬人上街遊行反對特區政府施政。

把香港過去經驗用於分析美國,便是2007年至今的情況同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香港情況相似(股市跌後大升、樓價回落)。未來美國會否一如香港自2000年下半年出現股市同樓價同時回落現象? 2009年3月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同1998年9月特區政府動用千億港元外滙儲備入市買股票效果相似(美國政府是買債券)。

最終香港政府政策仍不敵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出現二次尋底。今年6月30日美國QE2結束後又如何?在投資路上經常面對選擇。選對或選錯對你的將來影響很大。例如1997年、2003年、2007年、2009年……。今年6月後又面對另一次選擇。

透過QE及QE2去令美元貶值、資產價格上升,引發經濟復蘇假象。6月底QE2結束後又如何?在推出QE及QE2期間,銀行的工商業信貸並沒有擴張。銀行只願意借錢給人炒股票、炒債券、炒黃金及商品,反之做正行生意的企業卻很難借到錢去擴張,令失業率仍然高企,情況同1990年至今的日本極之相似。

上月奧巴馬提出加稅兼削減政府開支方案,計劃12年內共減少開支4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在重複1930年代的老路(1932年透過減息、美元對黃金貶值去刺激股市上升。到1937年又通過加稅及削減政府開支方案去改善財政赤字,股市又大幅回落到1942年美國參戰為止)。

但4月份的金價、油價及股市反應,似乎不信奧巴馬提出加稅及削減開支的決心,因此金價仍然炒上、美元滙價仍然下跌。2009年股市低潮至今南韓股市已上升200%,美股亦上升100%,同期日經年平均數只上升40%,面對九級地震、海嘯、核污染三大打擊,日本的股市如何劫後重生?


世人給日本人面對災難所保持的忍耐而大表同情,忘記上述逆來順受性格亦是過去20年日本經濟不振的理由。過去中國文化亦強調「忍耐」,例如只有忍無可忍的時候才發威,結果由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忍受外國人欺負150年,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歷史證明「忍」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令問題惡化,更何況日本已成為老人國。在投資市場只有強者愈強,同情弱者心態是要不得。


投資是找明日之星而非留戀過氣大明星,過去20年曾到日股「抄底」的投資者皆損失慘重。Don't throw your good money after the bad!投資市場的真理是沒有任何事是肯定的。一場天災或政局改變可把一切事前分析化為烏有。

還記得1996年那年格老認為股市已進入非理性亢奮而收緊銀根嗎?1998年出現長期資金服務公司危機,聯儲局被迫提早放寬銀根,令2000年科網股出現泡沫。2001年911事件令聯儲局重返負利率時代,不但令金價重返牛市,亦引發2007年10月全球金融海嘯。

2009年3月QE及2010年9月開始的QE2,結果又如何?透過貨幣政策可刺激經濟出現短暫復蘇,但「出得嚟行、遲早要還!」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有因必有果,各位宜小心!債券自2010年10月開始回落,今年2、3月略為反彈後,4月起又再回落並在挑戰2007年9月開始的上升軌。是否一場債券危機在醞釀中?如美國政府無法推出QE3,代表由貨幣政策製造出來的一場經濟復蘇又到完結篇。

1990年至今以美元計金價每年平均上升3.95%、道指每年上升4.89%(未計每年平均派息3.2%)。換言之長線而言揸股票好過揸金。最佳揸金日子是1969年至1979年,以及2001年至2011年,即利率低於CPI升幅日子,一旦利率高於CPI升幅,揸金只有負回報。

野馬奔馳最易騎

至於股票,如在2000年入市買科網股,單單美國到2002年底已損失5萬億美元,至今才收復其中85%損失。歷史證明銀根抽緊後股市在3到9個月後回落,銀根放鬆後股市在1至9個月內回升、證明聯儲局對股市及金價影響力十分大。如要推跌金價,只需將利率提升至CPI升幅2厘或以上便可;如要推跌股市,只需一再抽緊銀根。但聯儲局是無法控制油價及食物價格。前者受制於世界局勢,後者受天氣影響十分大。

在經濟上升周期,例如1967年至1997年長期持有股票或物業,或遲或早賺錢。可惜這段日子在1997年下半年已結束,隨之而來是不斷出現的大上大落。

老實告訴你:大部分投資者往往在最不適當日子買股票及物業,在最不適當日子賣出股票及物票。統計數字證明,90%投資者在恐慌時出貨、在貪念驅使下入貨。趨勢如野馬在向前衝之時最易騎。一旦發脾氣,連最叻的騎師亦無法駕馭它。

馬克吐溫名言:「投資者習慣在沙丘上建屋,一個大浪便將它沖掉。」畢非德認為:「所謂風險是你事前對該事物不了解,例如2000年前的科網股。」

年紀漸大,愈來愈不信傳言。例如:

一、股票長期持有實賺!如果你在1994年1月以每股7.5元買入東方報業(018)、1997年8月以每股58元買入新世界(017)、2000年1月以每股153元買入和黃(013)及2001年2月以每股(經調整)122元買入滙豐(005),長期持有至今仍蝕本。

二、黃金可以對抗通脹。1980年1月至2000年底共21年,金價由850美元回落到255美元一盎斯,同期本港樓價由1100元一呎升上10,000元一呎。

三、供樓等於儲蓄。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本港樓價回落65%,如在1997年買入時只付首期30%甚至50%,2002年或2003年無法供樓話,你早已成為負資產。市場一如潮水有潮漲、潮退,投資便是捕捉漲潮及逃避退潮日子,因此任何時間不忘止蝕。

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事不會令你蝕大本,你以為認識的朋友或以為認識的事,才令你損失慘重。500年前人人認為太陽是圍着地球轉的,事實真相是地球圍着太陽轉。你所相信的真理其實是謬論。

1973年3月至1974年12月和記企業(和黃前身)由43元跌至1元是悲劇,筆者雖由7元開始分批吸納,事後亦證明付出沉重代價。明白一隻股份可以在22個月內回落97%,因此股價回落50%代價絕對不便宜。

千金難買「牛回頭」

抄底從來不易!過去40多年投資生涯眼見不少股份跌幅超過九成,今天回望如在1974年12月在1元水平吸納和記,到公元2000年獲利100倍!證明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另一例子是美國蘋果由2003年至今升幅亦極之驕人;2001年的亞瑪遜由20美元上升至今160美元,代表浪子回頭金不換!

一、1974年的和記大跌是因為印尼的Alltreck公司出事(出租建築機器),和記做了2億港元擔保。當石油危機出現、和記無力償債而面臨破產威脅,只要將Alltreck清除,和記仍是一間好公司。

二、蘋果因為新發展的產品不能「兼容」其他公司軟件,只要將產品改為可以「兼容」性,便解決一切問題。

三、亞瑪遜網上訂書市場十分大,只因科網股泡沫爆破而受害。換言之墮落天使只要將不良部分改掉,最後仍是天使。千金難買「牛回頭」。

1980年代的Lee Lacocca將佳士拿汽車轉虧為盈。2000年代的蘋果電腦主席、2009年的露華濃化妝品及柯達照相,都為投資者帶來驚人利潤。

香港成功例子有2002年的偉易達(303)、2008年的Joyce(647)、2009年的精電(710)及2010年的德昌電機(179)例子十分多,數不勝數。他們特點都是管理良好的公司,但推出的一、兩項產品不被市場接納或遇上事前未計算的困難,例如Joyce遇上亞洲金融風暴令公司出現虧損,在新領導層努力下令企業純利恢復增長。例如Joyce及精電皆出現控制權易手,由新管理層領導下才扭轉乾坤。

他們都是折翼的天使,只要傷口復元又可再振翅高飛。股票市場有不少折翼天使,有些從此一蹶不振變成害人的惡鬼,有些只要給他們時間療傷便可再次振翅高飛,變成「牛回頭」股。作為分析員便是將那些「牛回頭」股找出來,讓投資者跟他們一起高飛,帶來驚人利潤。

公司重管理 個人講紀律

一間企業或一個人同樣需要良好的管理(或紀律),管埋不善的公司只能一時成功、不可能長期成功,沒有紀律的人亦一樣。其次是擁有良好的決策能力(high-quality decisions)。良好的決策加上嚴格執行決定,就是企業或個人成功之道。

良好的管理來自企業能否招攬人才及留住他們,但企業的未來是由決策者決定。良好的決策包括:

一、公司未為新業務作好準備之前不要展開新業務;

二、不要走捷徑,應按部就班地去完成;

三、不要將責任推給下屬;

四、減少企業內的官僚作風;

五、發揮領導才能,協助下屬解決發展新業務時所遇到的困難。

下屬是需要推動的(motivate),及大部分下屬不願承擔責任,領導者必須擔任重要角色,例如在收集數據要持開放態度、找人負責執行指令時要用人唯才而非唯親,都十分重要。領導是決策者找適合人選來執行指令,應有能力令公司上下認同他的價值觀(This is what we believe)。

甚至公司的顧客及來往的機構皆認同領導者的價值觀,才能發揮下屬的最佳才能(良將手下無弱兵)。領導者應充滿創意及喜歡改變、不服從傳統、喜歡接受挑戰,才能領導公司闖過一關又一關。今天香港最需要的就是這類領導人才,作為年輕人不是勇於挑戰別人而是挑戰自己,追求卓越而非投訴,不甘於平淡才有作為。

■歷史證明「忍」不能解決問題,何況日本已成為老人國。在投資市場只有強者愈強,同情弱者心態是要不得。 (法新社圖片)

.


Monday, May 2, 2011

20110503 - 投資理財 - 國務院《調結構目錄》6月出台,專訪「中投新貴」旭光 - 謝志堅、鄭耀宗

20110503 - 投資理財 - 國務院《調結構目錄》6月出台,專訪「中投新貴」旭光 - 謝志堅、鄭耀宗

logo
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投資理財
國務院《調結構目錄》6月出台
專訪「中投新貴」旭光

撰文:謝志堅、鄭耀宗
欄名:投資專題

  十二五開局,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國家發改委剛會同國務院,公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將於6月起施行(見下文)。今期專題會研究「調結構」重點,並找來「中投新貴」旭光(00067),暢談如何受惠「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龐大商機!

...................

精讀內容︰

  1. 旭光今年4月向中投及中信資本發行總值1.2億美元可換股債券

  2. 旭光於收購中國高分子後,作為全球產能最大的PPS樹脂生產商

  3. 去年11月及上月6日,原有的新材料產品曾兩度加價

...................

  原本以芒硝為主業的旭光,自從收購中國高分子新材料後,晉身為全球產能最大的PPS(聚苯硫醚)樹脂生產商,食正「十二五」七大新興產業的新材料大國策,搖身一變成為新材料股,公司易名為旭光高新材料,此舉似乎要向外宣布,公司已踏入另一里程碑。

  旭光主席張志剛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公司收購的中國高分子業務,第一個好處是與本身的芒硝業務產生協同效應。「將部分生產芒硝的產品,部份原料可轉為生產PPS高附加值的產品,毛利會較高。」

市場對PPS需求增加

  市場可能對新材料較為陌生,張志剛表示,「公司旗下PPS共100多款產品,頗多行業均會首選PPS作為材料,取代金屬,能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目前的技術,PPS產品可按精細度劃分為五類級別,已在產銷中的包括注PPS樹脂、纖維PPS樹脂、塗料級別PPS樹脂、PPS纖維及PPS化合物。」

  由於在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鼓勵使用PPS等新材料,促使PPS需求急升,產品價格亦造好,張志剛認為,預期中國的PPS需求會持續快速增加。

  究竟旭光生產的PPS可用於哪種途徑呢?旭光首席執行官張大明舉例說,集團已成功生產低氯PPS及一種新的薄膜級PPS樹脂,以及可以用於PPS濾布生產的PPS纖維,並開發出PPS化合物在軌道交通絕緣體及高鐵的其他部件上的新應用。

  張大明表示,內地將在大城市大規模建造地鐵及高鐵系統,市場對上述產品需求較大。

  國家未來要將產業升級,新材料是國民經濟各行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未來會大力推進航空航天、能源資源、交通運輸、重大裝備等領域急需的碳纖維、半導體材料、高溫合金材料、超導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及納米材料。張大明認為,公司會受惠於這方面的產業升級。

  旭光成為新材料股,即換來中投垂青,今年4月分別向中投及中信資本發行總值1.2億美元可換股債券,初步轉換價為每股2.81元,可轉換為約3.32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5.74%。張大明認為,中投及中信資本投資旭光,主要與內地政策大力支持新材料有關,而且公司與中投洽談了數個月才成事,有關資金會用作擴大產能之用。

  張大明表示,新材料業務方面,用於高鐵部件、薄膜級PPS樹脂產品可在下半年投產,去年11月及上月6日,旭光原有的新材料產品曾兩度加價,價格平均漲幅分別達5%至10%及3%至8%。旭光計劃於2011年動工建設年產能25,000噸的PPS樹脂生產綫及年產能15,000噸的PPS纖維生產綫以增加產能,迎合需求增加所帶來的商機。

﹏﹏﹏﹏﹏﹏﹏﹏﹏﹏﹏﹏﹏﹏﹏﹏

【MT點評】旭光趁回吐吸納

  旭光主要出售三種芒硝產品(普通芒硝、特種芒硝及藥用芒硝),當中藥用芒硝在中國普遍用於輕瀉及消炎藥。新材料業務上,用於多個方面如紡織用的PPS,而用於高鐵部件、薄膜級PPS樹脂產品可在下半年投產,新材料是十二五支持七大新興產業之一,未來市場對新材料需求殷切。

  中銀國際指,中投及中信介入旭光,令市場對旭光信心提升,加上市場對PPS需求殷切,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為5.3元。旭光向中投發換股債後,刺激股價累積一定升幅,可趁回落至3.7元吸納,先看4.2元。

  MT投資策略︰買入價:3.7元 目標價:先看4.2元 止蝕價:3.3元

====================================

最新形勢篇︰新能源 首獲納入《目錄》

  旭光、保利協鑫(03800)及中芯(00981)近期逆市強勢,除因為獲得中投垂青外,亦因業務獲納入國務院最新公布的《調結構目錄》,將於6月起施行。如旭光的新材料業務,便與高鐵及紡織業的「調結構」配合(詳見表)。

  十二五開局,中央要求各方「調結構」,由發改委剛會同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上周公布詳情。本刊今期從「鼓勵類」目錄中,精選多個種別、內容及受惠股份(詳見表二),繼續食盡升浪!

  所謂《調結構目錄》,是指由政府引導投資方向,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財稅、金融、土地、進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據。上一份《目錄》已是5年前的事,新版《目錄》有助因應新形勢,為今後5年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增「新能源」 太陽能股領漲

  由於十一五期間曾發生金融海嘯,產業發展環境已發生深層變化,中央政府無可避免亦要重整發展方向。因此,由2009年底開始,由發改委會同工信部、農業部等國務院41個部門和相關機構、上百個行業協會和專業委員會及行業專家、地方發改委及地方有關部門,聯手開展《目錄》修訂工作。

  新版《目錄》維持分為3類:鼓勵類、限制類、淘汰類;條目共1,399條,鼓勵類最多佔750條,限制類223條,淘汰類426條。市場最關注,那些屬於新增的「鼓勵類」呢?根據發改委解讀,「鼓勵類」新增了新能源、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綜合交通運輸、公共安全與應急產品等14個門類,保利協鑫、卡姆丹克(00712)及興業太陽能(00750)等太陽能股均受惠。

  新版《目錄》還將「服務業」進一步細分,保障房政策亦納入「其他服務業」之下,中建材(03323)、海螺(00914)及華潤水泥(01313)等水泥股,4月強勢上揚;當局還新設了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等7個門類。

提倡節能環保 LED股起動

  另外,為落實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故在生產和消費環節中,增加了清潔生產工藝、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等內容,作為國家半導體照明(LED)工程中標者的達進(00515)及雷士(02222)上周已起動。

  「調結構」已成為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各方必須全力跟隨《目錄》,合理引導投資方向,支持發展先進產能,限制和淘汰落後產能,以達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

HKETMT0777030001AP.jpg
HKETMT0777030001ATS.jpg
HKETMT0777030001BTS.jpg
HKETMT0777030001AGS.jpg

瘋狂印鈔貨幣滅亡 強掛美金回頭是岸 -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 20110503 - 投資理財

瘋狂印鈔貨幣滅亡 強掛美金回頭是岸 -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 : 20110503 - 投資理財

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投資理財
SML
瘋狂印鈔貨幣滅亡
強掛美金回頭是岸

撰文:羅家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
欄名:一名經人

伯南克搞新意思,會後開答問環節,彰顯與歷來聯儲局主席之不同。然而,形式化之不同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實際上的貨幣政策。

正路的貨幣政策,本應以幣量來衡量,因為是幣量多寡而非息口鬆緊才是直接決定通脹高低之關鍵因素;印鈔與加息,本可、而事實上亦同時進行,故加息不等於減少幣量。政策是鬆是緊,最終還看印鈔多寡。

那末,歷屆聯儲局主席誰鬆誰緊?圖一、圖二將貨幣基礎增長按各主席任期劃分,戰前而言,最勁的三潮印鈔增速見諸世界大戰或大蕭條,兩次逾兩成,一次逾四成。

至於戰後至上世紀末,即使連同金本位倒台的滯脹年代,印鈔增速亦僅稍逾一成;直至格老於科網泡沫爆破時,印鈔增速最快亦不過是一成半。伯南克的狂印銀紙,相信是空前絕後的:最高峰時為2009年5月的114%──即是美元頃刻間多了超過一倍。

狂印銀紙的幾個主席是Harding、Meyer、Eccles及伯南克,從圖三、四可見,當中Harding及Eccles自食其果,任內通脹兩成。至於Meyer,由於任期不長,通脹急升遂見諸繼任的Black,黑狗偷食白狗當災也。今趟伯南克狂印銀紙,之後豈會沒有通脹?

上帝要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印銀紙者變得瘋狂,結果只有一個:其銀紙滅亡。可憐我們的港官、政要今仍抱殘守缺死掛美金,重演60年代掛英鎊一幕,搭沉船也。





Followers